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永远的探矿者——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2022年8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组织编写,施春宏、赵俐主编。

该书是为纪念著名语言学家于根元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言行情怀而编纂的文集。文集由两部分组成:上编是于根元先生学术思想选录,下编是纪念于根元先生的文章。书中同时附有于根元先生论著总目。

于根元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在每个领域都有丰厚的著述,其思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先生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及其普遍性意义。尤其是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于根元先生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开拓者之一,其理论体系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在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普及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根元先生著述丰厚,编委会按十八个专题分类选录,主要呈现于先生在学术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怀等方面对当下研究与思考深有启发和引导的内容,同时在每个专题的内容安排上兼顾其学术思想的体系性。

纪念文章是于根元先生的朋友、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对先生为人、为学、为师、为友的缅怀内容。

 

 

《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

 

顾  问:王兰芳、周洪波

主  编:施春宏、赵  俐

副主编:郭丽君、刘艳春、张  彤

编委会成员(按音序排列):

陈  茜、陈晓宁、郭丽君、惠天罡、康  健

刘艳春、施春宏、孙述学、许  蕾、於  春

张  彤、张  洋、赵  俐

 

 

 

永远的探矿者

(代序)

 

于根元先生于二〇一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农历己亥年七月二十二日)走了,走得那么突然,但又那么安静。先生给学界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已深深地浸润在我们后辈学生的学术和生活中。

先生的学术研究历程,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探矿”。先生也一直将自己视为学术领域和学术思想的探矿者,重实践,勤调查,做实事,善发现。先生的学术情怀,也沉淀在探矿的过程中。

先生早年是以语法研究进入学界的。开始做的是敦煌变文语法现象研究,后来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写出了一批至今仍有学术影响力的语法学论文。先生的语法研究倾向是“在语言运用中寻求语法规律”。显然,这种探矿精神与语言应用研究也是非常契合的。先生后来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理论体系上的创造性贡献也主要体现于应用语言学之中。先生是我国最早深入研究语言生活的专家,近二三十年致力于应用语言学历史研究与理论建设,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开拓者之一。先生提出并发展的“语言交际理论”“语言全息发展理论”“语言动态理论”“语言层次理论”以及参与建设的“语言中介理论”“语言潜显理论”“语言人文性理论”等,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先生关于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进行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导。先生主张的“语言唤醒说”“语言生命体说”“语言内核外层互补说”“语言动态时空说”“语言生活多样化说”“语言能力分化说”,为充分理解语言和语言生活提供了新视角。先生倡导的“语言规划观”“规范服务观”“积极规范观”“语言预测观(前瞻跟踪观)”,引导我们及时而有效地服务于语言交际。这些重要学说和思想,广受学界关注和推崇。

先生做学术研究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融贯通达,喜欢探不同品种的新矿。先生在探矿时,不但要探到矿,还要探出高品质的矿来。先生带领团队研究作家作品语言、研究新词新语、研究广告语言、研究网络语言、研究播音主持和媒体语言、研究语文工作和语言生活、研究语文教育和语言教学、研究语言哲学,每种矿藏都品位很高。先生要求“留心各种语言现象”,特别强调“鲜活”,现象的鲜活,思想的鲜活,写法的鲜活。先生做了很多推广普通话工作和语言规划、语言规范研究,贯穿整个过程中的,就是先生反复强调的“发现和推荐新的好的语言现象更重要”。这正体现了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底色: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先生特别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因此,先生不但自己积极探矿,更是带领年轻人和学生一道探矿,鼓励大家自己去探矿,而且强调探矿永远只有进行时。先生一直强调要“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年轻的同行们。

先生无论是立事业还是建学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编杂志,无论是做领导还是当老师,无论是谈治学还是论修养,都特别强调“重在建设”,都在探索中寄寓着浓厚的世间情怀和深远的人文精神。

先生说:语言是大海。大海中有水,有鱼,有波浪,有矿藏。“我们在语言和大海里弄潮吧,冲浪吧,遨游吧。”

先生说:语言有故事。故事中有人,有事,有物,有情,有思想。语言故事中的信息有显有潜。“语言学在您身边。”

先生说:语言是生命体。“人们相互用语言交际,都是在彼此进一步相互唤醒语言”,“唤醒高层次语言的同时,一定意义上是唤醒了高层次的生命”。

先生在学术散文《唤醒语言》中说:

许多语言学家说人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原始人以来的语言沉淀在现代人的身上了。人们后天学习语言其实是唤醒已经积淀了的语言。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如果正是这样的话,我们现代人实在是个大富翁,我们拥有了原始人以来的人类的语言的积淀。不过积淀里好的跟不好的我们都继承下来了,继承下来的都是在我们的大脑深部沉睡着的,要一一唤醒。我们清醒的人也有许多语言是在我们大脑深部沉睡着的,要不断一一唤醒。人们相互用语言交际,都是在彼此进一步相互唤醒语言。彼此要像波拉唤醒瑞拉、丁香唤醒刘老根、亲人同事朋友等唤醒海若一样,要充满爱心、耐心,找到对方最灵敏的感应点,用高层次的语言唤醒高层次的语言。我们的语言教师,更是要充满爱心、耐心,找到对方最灵敏的感应点,用高层次的语言唤醒学生高层次的语言。因为,唤醒高层次语言的同时,一定意义上是唤醒了高层次的生命。

先生的学术思想、精神和情怀,更是一座富矿。

 

施春宏  谨序

2019年10月1日

 

 

 

因为发展,所以纪念

——编后记

 

 

2019年8月22日,于根元先生安静中辞世,享年八十。

24日清晨,于先生的亲友和学生等四五十人为于先生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告别仪式。送别于先生,大家觉得有必要编辑一本纪念文集,以纪念先生的言行、情怀和学术思想。纪念文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于先生学术思想选录,第二部分是纪念文章。

纪念文章是先生的朋友、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对先生为人、为学、为师、为友的缅怀。对所有来稿,除了体例需要而有所调整外,编委会原则上不对内容做出改动,特别是涉及对于先生学术思想和观点的看法,一依来稿。有的纪念文章涉及写作时间与于先生去世时间的关系,因此来稿时标记了写稿日期的,均予以保留。

下面说一下学术思想选录情况。

将学术思想选录内容作为纪念文集的重要部分,这在学界并不多见。我们是这样考虑的。于先生一生都在探求学术之矿,研究领域之广,学界罕见,而且在很多领域都是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做出了众多开创性的贡献。于先生不仅研究领域广泛,而且在每个领域都有丰厚的著述,其思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像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研究、新词新语研究、作家作品语言研究、广告语言和网络语言研究、播音主持语言和媒体语言研究,都引风气之先,学术精湛,思想深邃。尤其是应用语言学理论建设和中国应用语言学历史研究,更是引领学术风尚,被学界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由此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念和语言研究观念。于先生还特别关注语言生活和语言文字工作。在耕耘不辍的探索中。这些成果都体现了于先生一直强调的治学需要具备聪明、勤奋和高效的基本素质这个观点。基于此,我们尝试采取一种新的整理方式,来展示于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引领和创新。

于先生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及其普遍性意义。于先生在世纪之交推动和参与的关于语言观和应用语言学研究观念与方法的大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于先生组织学界开展过四轮“语言哲学对话”,先后参与者包括一两百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在读研究生,出版了四本《语言哲学对话》专著。于先生从事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有特殊的视角。于先生特别重视语言思想、语言学思想的生发和阐发。

于先生特别重视队伍建设和学者培养。于先生经常将前沿性学术思想与大家分享,并鼓励大家写成文章发表,而自己并不要求署名。于先生常说,如果好的思想进到别人的脑子里,传播到学术界、社会上,就更有价值了。于先生在研究新词新语时,主动让团队成员做辞书主编。于先生组织“语言与传播丛书”二十余册,多由年轻学者和在读研究生担纲,其中的很多思想都直接源自先生。于先生特别重视跟年轻学者讨论问题,而且不惜时间,在讨论中碰撞出的火花则常常成为年轻学者研究的论题。凡是跟于先生合作和讨论过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于先生激情澎湃的学术思想和慷慨无私的分享精神。

于先生还特别重视学术普及工作,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一是特别重视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不同阶段为不同层次读者撰写、主编了一系列应用语言学教材;二是特别重视语文教育、语言教学和社会语言生活;三是编了数部面向中小学师生的辞书;四是晚年花了很大精力主编中国第一份语言学电子期刊《中国语言生活》,前后近七年(2010年-2016年),主要由先生自己来约稿和改稿(后期刘艳春参与了较多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学生,有很多本科生、硕士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

显然,要想系统地将于先生数十部数百篇数百万字的作品通读一遍,对一般人来说,即便有心,也未必有充裕的时间了。为此,我们将于先生学术思想方面的内容选录汇编成书,以飨学界。我们主要选录在学术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怀等方面体现于先生学术贡献,对当下研究和思考深有启发、有引导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这种选录方式还可为读者做相关研究时提供进一步参考的索引,导引大家去思考,去看原文。

编委会大体确立了十八个主题来分别选录汇编相关内容。这些主题是:

1.语言观念

2.语言研究观念

3.语言研究方法

4.应用语言学研究观念

5.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

6.应用语言学史研究

7.语言规划和推广普通话研究

8.语言规范研究

9.新词新语研究

10.作家作品语言研究

11.广告语言研究

12.网络语言研究

13.播音主持语言与媒体语言研究

14.语法研究

15.语文教育和语言教学研究

16.语言生活研究

17.事业和学科

18.治学和素养

这些大的主题分类下面分别还包括若干小类。于先生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思想超前,而不同领域之间的学术思想是贯通的,因此很多内容可以放到不同的领域主题之下,目前的归类以于先生在阐发思想时所立足的领域为主来确定内容的安排。比如,我们将“语言文字工作研究”归入“语言规划和推广普通话研究”中,将“社会用语研究、修辞研究”归入“语言生活研究”中。这种归类,自然多有交叉,目前更多地从于先生当初在研究某种现象时的考察视角来考虑。

于先生学术思想的选录工作是在于根元先生的夫人王兰芳老师和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周洪波先生指导下的编辑委员会完成的。编辑委员会由参与学术思想选录和图片手迹选用工作的十三位于门弟子组成(按音序排列):陈茜、陈晓宁、郭丽君、惠天罡、康健、刘艳春、施春宏、孙述学、许蕾、於春、张彤、张洋、赵俐。编辑委员会施春宏、赵俐、刘艳春做召集人,并由施春宏负责规划体例、汇编内容、编辑文稿,赵俐负责组织协调,刘艳春负责整理于先生著述目录。在大家分专题选录、聚大类整合、汇校内容和出处的基础上,由郭丽君、刘艳春、张彤、赵俐集体通读全稿,并由施春宏统稿。书稿编辑出版过程中,于门弟子蔡长虹、崔乐、高媛媛、黄晓蕾、贾磊、金恩净、李娜、李淑婷、刘宁、尚春光、孙积农、唐娟华、王笑艳、吴小君、谢爱伟、徐红燕、熊征宇、赵燕华、庄莹也都给予了很大帮助。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划和编选,终于可以向于先生奉上定稿,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这里对选录体例做些说明:

1.选录的内容均为于根元先生撰写的内容。在于先生主编和合著的著作中,只收能确定其中的内容为于先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否则不予选录。若主编和合著的著作中未明确标示具体章节的作者(这种情况在于先生的著作中非常少见),则视为主编或共同作者参与编写的内容。

2.于根元先生的论文,有不少是用笔名发表的(用过的笔名有于夏龙、于浦吉、浦吉、夏龙、唐辰、黄樵人、桑海宁、董德、唐芜、禹永平等)。如发表于《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2期的《从方言吸取营养——普通话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署名“于夏龙”。我们在选录时标注出发表时所用笔名,以便读者查检始出文献。

3.在每则选录内容后标注出处。同一文献,在期刊或论文集中刊出后,又被收入作者自选集中,为便于读者查检,本书同时标注出不同出处(若同一文献有多个出处,则只保留两处)。有的文章若收入不同自选集,则一般以最先出的自选集出处为准,但同时标明初刊出处,以显示学术原创的时间。若文字内容有差异,一般以自选集为基础。若相关内容既见于主编的教材,又见于独著的教材,则以独著教材为准。若不同出处的内容有文字差异,我们在校勘比较的基础上以最合适者为准。若同一条目中不同出处的论文篇名相同,则只出现一次篇名。

出自专著和自选集、论文集的内容,标注页码;既有期刊出处,又有专著、自选集、论文集出处,所标页码为专著、自选集、论文集出处页码;选自期刊或以书代刊的内容,均不标注页码。出处标注方式如下(以书代刊的著作,略去作者或编者;为标注析出文献方便,于先生独撰著作仍标注作者):

(1)独撰论文的出处体例:——于根元《篇名》,《期刊名》X年第X期。

(2)合撰论文的出处体例:——全体作者《篇名》,《期刊名》X年第X期。

(3)独撰著作的出处体例:——于根元《书名》X页,XX出版社,X年。

(4)合撰著作的出处体例:——全体作者《书名》X页,XX出版社,X年。

(5)编或主编著作的出处体例:——XX编/主编《书名》X页,XX出版社,X年。

(6)著作前言后记的出处体例:——作者《书名》(前言/后记),XX出版社,X年。

本纪念文集中的选录内容只是为学界理解于先生学术思想和人文情怀提供一个索引。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于根元先生的思想和情怀,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于先生在为人、为学、为师和为友方面所给予的启示。我们还希望读者由此而进入于先生著作原本的阅读,从而更深切地感知、阐发和传播于先生的思想和情怀,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于根元先生将毕生精力投入中国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其丰富卓越的学术成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将永远嘉惠学林,激励后学!

 

《于根元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

2021年7月

 

 

上一篇:李思旭著《部分量:体貌、量化与论元互动的类型学研究》出版

下一篇:《汉语教学名家文选·鲁健骥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