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调单位的功能类型和语法形式之关联——以口语叙事语篇为例The discourse function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intonation units in Chinese spoken narrative discourse
乐耀;洪媛媛;
摘要(Abstract):
文章以20篇汉语口语叙事语篇《梨子的故事》为材料,考察汉语语调单位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格局。着重从叙事语体特征、言者的认知能力和语法结构的紧密度等方面讨论不同语调单位(IU)的使用差异。具体来说,以人物行为活动为中心的叙事语体特点使得大部分IU在功能上分布于叙事模式的“进展”中,在形式上以动词性谓语小句为主。其次,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从认知角度看通常是“一次一个新信息”,因此一个IU往往只含一个新信息,常包装成非完整小句。而完整小句IU中的主要题元和谓语包含的信息通常是一旧一新,当小句的主要题元和谓语都包含新信息时,两者往往被分置于相邻的IU中,进而形成名词性结构和非完整小句IU。另外,当相邻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不够紧密时,容易被分置于不同的IU。
关键词(KeyWords): 口语叙事;语调单位;语体特征;信息包装;句法结构紧密度;篇章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口语修补现象的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BYY175)的资助
作者(Authors): 乐耀;洪媛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佩玲、陶红印1998 台湾官话叙事体中韵律单位的语法构成及其规律初探,《语言研究》第1期。
- 陶红印2002 汉语口语叙事体关系从句结构的语义和篇章属性,[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第4期。
- 王洪君、李榕2014 论汉语语篇的基本单位和流水句的成因,《语言学论丛》第4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乐耀2010 从汉语书面叙事体的语篇结构看人物指称的分布和功能,《当代语言学》第4期。
- Chafe,Wallace L.1987 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information flow.In Russell S.Tomlin (ed.) 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21-51.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Chafe,Wallace L.1994 Discourse,Consciousness,and Time:The Flow and Displacement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in Speaking and Writing.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Chao,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roft,William 1995 Intonation unit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Linguistics 33(5):839-882.
- Du Bois,John W.1987 The discourse basis of ergativity.Language 63(4):805-855.
- Iwasaki,Shoichi & Hongyin Tao 199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onation unit in English,Japanese,and Mandarin Chinese.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9 January,Los Angeles,CA.
- Labov,William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Philadelphia: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Linell,Per 2005 The Written Language Bias in Linguistics:Its Nature,Origins,and Transformations.London:Routledge.
- Tao,Hongyin 1991 ‘Intonation unit’ as the basic unit of discourse analysis.In Zhiping Yuchi & Shuxian Huang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216-220.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Tao,Hongyin 1996 Units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Prosody,Discourse,and Grammar.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1)语言学研究中有关书面语偏见的成因、转变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参看Linell(2005)。
- (2)语调单位也称韵律单位。此外,类似的术语有许多,如声调单位(tone unit)、语调群(intonation group)、声律短语(intonation phrase)、诗行(line)等。这些术语举例转引自Tao(1996:9)的介绍。
- (3)Chao(1968:60-69)认为句子分为整句和零句,整句有主、谓两部分,零句只有主语或谓语。零句划分依据之一是主谓之间有无停顿。零句是非主谓结构加语调或特殊语境下可成句单位。但IU不是都可成句,是从真实言谈中根据语音特征划分出来的语调单位,对语法形式没有限制,可以是整句、零句,也可以不是语法单位。
- (4)“事件感知”类型学是指在以小句为事件描述的基础语言单位的前提下,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小句中的主要题元(施事、动词、受事)使用的分布方式不同,这与人们对事件的感知、认知图式的构建的不同有关。比如,Tao(1991)认为汉语使用者倾向于将施事同“动词+受事”分离的现象,与说话者将事件中的被影响者和动作视为整体的感知有关。
- (5)《梨子的故事》网址为:http://pearstories.org/。有关该电影的背景和简介参看乐耀(2010)。
- (6)语调单位的划分依据参看本文第2部分。语料中每个小写英文字母编号为一个IU(原语料为一行一个IU,这里为了节省篇幅,未将IU分行排列);“.....”指IU内部较大的停顿;“..”指IU内部较小的停顿;“=”表示音节的延长;“,”指未完结、平拖的语调;“。”指下降的语调,一般表完结。
- (7)音节的加减速模式,是指在一个IU内部,开头音节往往较短较快,结尾音节则较长较缓。
- (8)音高水平的整体下降趋势,指在一个IU内经常存在多个加重的音节,而这些音节的音高频率呈逐渐下降的倾斜趋势。但倾斜趋势有时会延伸至多个连续的IU。因此,以倾斜曲线的末尾来划分IU更为准确。
- (9)这里的嘎裂声是指末尾的紧喉音,指IU的结束和开始有时会伴随着紧喉音,如喉音化的音质变化。
- (10)可参看王洪君、李榕(2014)。该文的最小语篇单位“逗”的边界韵律特征(音高重置、停顿、末字音节时长的增减)与IU划分的主要依据基本一致。我们认为,尽管“逗”的韵律特征与IU相似,但二者并非一物:“逗”是基于语用范畴的语篇单位,不仅有韵律特征,还与标点、语法有关联,具有特殊性;IU是跨语言的,因为它单纯是依据韵律特征做的划分,具有一般性。二者在特定情况下,形式会重合,即当且仅当“逗”以口语形式出现,具有上述语音特征后,才形成IU。
- (11)“实质性”内容指涉及到叙事情节的内容,具体包括事件、状态或指称对象等。例(8a)中的“后来.....”,其本身固然有表达“过去某一时间点之后的时间”的意义,但不涉及叙事情节的内容。在叙述者未组织好语言时(如有明显停顿),“后来”在以时间为逻辑的叙事语篇中,往往被单独使用,起到组织语篇的作用,使叙述更加连贯,因此将“后来”视为一个调节式IU。
- (12)本文与陈佩玲、陶红印(1998)中所统计出的数据并不一致,比如我们下文所统计的数据中完整小句为最多,而他们的研究中非完整小句最多。这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统计的是20篇语料,陈、陶文统计的语料为5篇。然而,这些数据的不同并不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因此不作过多讨论。
- (13)鉴于汉语中存在名词、形容词作谓语的情况,比如“一人一个芭乐”“颜色蛮鲜艳的”等,我们将这两类句子也归于小句中。此外,将陈佩玲、陶红印(1998)中所谈的“并列小句”(指其中一个小句作另一个小句的宾语成分的单位,相当于宾语从句,如“后来他看到他很忙”)也纳入小句中,故这里的“小句”实际上较陈、陶文中“带动词性谓语的结构”的“小句”所指更广一些。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