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的认识立场调节功能及其规约化Particle ma in naturally-occurring conversation:Epistemic stance accommodation and its conventionalization
方迪;
摘要(Abstract):
本文基于前人相关研究,考察了自然口语对话中语气词“嘛”的互动功能及其规约化表现。语气词“嘛”是交际中认识立场调节和寻求一致性的一种手段,其核心互动功能在于构建共识立场。“嘛”所在的话轮构建单位可用于连续讲述行为,铺垫讲述过程或提供解释评述,也可用于回应行为中,呈现自我理解或重申己方立场。在不同行为中,“嘛”体现出不同的互动功能。之前研究中提到的“嘛”的话题/主位标记功能和多种情感表达功能,都是由标定共识立场的功能浮现出来的,是由会话语篇到独白乃至单句规约化的结果。
关键词(KeyWords): “嘛”;构建共识立场;认识调节;规约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然口语对话的互动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295)的资助
作者(Authors): 方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崔希亮2019 汉语语气词“~嘛”的情态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 杜建鑫、张卫国2011 语气词“嘛”的用法及语用功能研究,《湖北社会科学》第5期。
- 方梅1994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 方梅2017 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中国语文》第2期。
- 郭红2012 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刘娅琼、陶红印2011 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中国语文》第2期。
- 吕叔湘1944 《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 吕叔湘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主编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齐沪扬主编2011 《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 强星娜2006 “他问”与“自问”——从普通话“嘛”和“呢”说起,《语言科学》第5期。
- 强星娜2008 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强星娜2010 话题标记“嘛”与语气词“嘛”,《汉语学习》第4期。
- 屈承熹2006 《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屈承熹2008 提顿词“嘛”与句末虚词“嘛”:语法分工与语用整合,《修辞学习》第5期。
- 沈家煊1989 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中国语文》第5期。
- 沈家煊2012 零句与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 周年而作,《中国语文》第5期。
- 沈家煊2021 动主名谓句——为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而作,《中国语文》第1期。
- 完权2018 零句是汉语中语法与社会互动的根本所在,方梅、曹秀玲主编《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珏2021 由语气结构确定语气词的上位范畴,《语言科学》第3期。
- 王力1943 《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 王咸慧2021 语气词“嘛”背景信息共识化功能初探,《中国语文》第6期。
- 徐晶凝2008 《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
- 张瑞祥2022 基于汉语自然口语对话的叹词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赵春利、杨才英2016 句末助词“嘛”的认知与情感的关联性研究,《外国语》第5期。
- 赵元任1926 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第2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朱德熙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 Chao,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 Hayano,Kaoru 2013 Territories of knowledge in Japanese conversation.Ph.D.thesis,Radboud University,Nijmegen.
- Sacks,Harvey,Emuell A.Schegloff & Gail Jefferson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Language 50:696-735.
- Selting,Margret & Elizabeth Couper-Kuhlen (eds.) 2001 Studies i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 Stivers,Tanya 2008 Stance,alignment,and affiliation during storytelling:When nodding is a token of affiliation.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41 (1):31-57.
- Wu,Ruey-Jiuan Regina 2004 Stance in Talk: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 (1)齐沪扬主编(2011)认为“嘛”可以用于感叹句末,而赵春利、杨才英(2016)指出相关用例其实都是陈述句,只是被误解成感叹句;本文同意赵、杨文的看法。
- (2)使用中的语言普遍具有对话性、互动性,这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不同语体的材料之间,“有互动性的程度高低之别,但是却没有互动性的有无之别”(完权2021)。
- (3)从语法角度来看,“嘛”所依附的单位多种多样,难以用类似“句子”“小句”的概念概括。而话轮构建单位(TCU)是互动交际的基本单位,可囊括句子、小句、短语以及单个词(Sacks et al.1974)。
- (4)用例排除了转写文本中“干嘛”“是嘛”“真的嘛”中的“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干嘛”的“嘛”应该是“吗”(má)。而“是嘛”和“真的嘛”从功能上来说也应该写作“吗”。
- (5)这一点方梅(1994)已经提到过,如“孩子嘛”“男人嘛,就是得靠自己”。她指出这些“NP嘛”实际是一个陈述,其中NP重读,其后的语段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不出现。
- (6)王咸慧(2021)通过反问句“不是……嘛”来说明“嘛”通过信息共识化让听话人接受、确信。但我们认为,反问句具有质疑等语用否定含义,则这里所谓的“嘛”与典型的语气词“嘛”标定共识的功能有所不同。因此,其中末尾应该是疑问语气词“吗”,只是在口语材料转写中常被写作“嘛”。
- (7)审稿专家指出,这两个例子似乎也可以用“释因”概括说明。但本节是以“嘛”所在TCU参与的交际行为展开的,“嘛”都处在回应位置,与之前作为发起行为的连续讲述中的广义“释因”有所不同。这里对例子的解说并不基于语句意义本身(容易有分歧),而是交际双方的实际展现出的行为解读。
- (8)需要指出的是,本节分析注重将“嘛”小句参与的行为与“嘛”自身的功能区分开。比如“嘛”通过激活共享观念来标定共识,只是增强规劝行为的效力,本身并不“表示劝阻”。
- (9)审稿人指出,交际者并不是每次相互注视时,都使用带“嘛”的句子。的确,除去“嘛”之外,对话交谈中还有很多手段使得双方建立联合注意,但我们这里想要论证的并不是“嘛”与相互注视的充要条件关联,而是说“嘛”小句产出的同时,交际者相互注视明确展现出联合注意的建立,说明通过“嘛”的标示,使得该小句具有了语篇话题的性质。
- (10)这里“嗯”一方面是对相关共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对方讲述进程的确认(go-ahead)。
- (11)这种单纯表停顿、标示的功能尚未完全规约化。如方梅(1994)所说,句中的“嘛”在句子的轻重音模式方面可能表现为前重后轻,也可能是前轻后重,前者还带有明显的语气意义,因此“嘛”被视为准主位标记,并未成为像日语中的wa那样的典型话题标记。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