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No.123(01) 1-10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Multimodalization in Social Semiotics

胡壮麟;

摘要(Abstract):

索绪尔对语言符号学的建立和对普通符号学的展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的有些观点在符号学研究者中有不同反响。代表英美传统的皮尔斯发展了符号范畴,但他忽视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因此仍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社会符号学发端于韩礼德的“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关注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团的符号实践。这一理论推动了多模态表达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多模态符号学。本文首先讨论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进一步介绍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对一些具体问题分别作了论述,如作为符号系统的符号资源、以屏幕代替书本的多模态符号的设计以及由话语参与者实现的连贯。最后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体符号学;计算机符号学;多模态识读能力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胡壮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文章评论(Comment):

序号(No.) 时间(Time) 反馈人(User) 邮箱(Email) 标题(Title) 内容(Content)
反馈人(User) 邮箱地址(Email)
反馈标题(Title)
反馈内容(Content)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