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
王绍新
摘要(Abstract):
<正> 一“个”是汉语中适用范围最广的量词,可用于多数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在各种语言材料中,“个”又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量词,据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绍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全唐诗 《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全唐诗外编 《全外》 中华书局 1982
- 敦煌变文集 《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敦煌文学作品选 《敦文》 中华书局 1987
- 古谣谚 《谣》 同上 1958
- 酉阳杂俎 《酉》 同上 1981
- 朝野佥载 《朝》 同上 1979
- 独异志 《独》 同上 1983
- 宣室志 《宣》 同上 1983
- 博异志 《博》 同上 1980
- 集异记 《集》 同上 1980
- 玄怪录 《玄》 同上 1982
- 唐摭言 《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 唐国史补 《国史》 同上 1978
- 云溪友议 《云》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
-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中华书局影印 1980
- 景德传灯录 《景》 《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本
- 全唐五代词 《全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1. 《幽明录》
- 2. 王劭《舍利感应记别录》
- 3. 鲍照《拟行路难》
- 4. 《搜神记》
- 5. 庚信《梁东宫行雨山铭》
- 6. 杜甫诗,《全》574
- 7. 同上537
- 8. 寒山诗,《全》1976
- 9. 杉山智坚禅师语录,《景》卷6
- 10. 潭州龙山和尚语录,《景》卷8
- 11. 《敦》882
- 12. 顾况诗,《全外》415
- 13. 《敦》376
- 14. 司空图诗,《全》1600
- 15. 《摭》167
- 16. 欧阳炯词,《全》2180
- 17. 敦煌词,《全词》922
- 18. 成文干诗,《全外》590
- 19. 杉山智坚禅师语录《景》卷6
- 20. 《酉》22
- 21. 岑参诗,《全》472
- 22. 《酉》17
- 23. 沩山灵祐禅师语录,《景》卷9
- 24. 韩愈诗,《全》833
- 25. 《旧唐书·西域传》
- 26. 《敦》399
- 27. 伏牛上人诗,《全外》631
- 28. 《敦煌杂录》
- 29. 镇府普化和尚语录,《景》卷10
- 30. 《敦》132
- 31. 王梵志诗,《敦文》22
- 32. 《摭》145
- 33. 陈裕诗,《全外》620
- 34. 杜甫诗,《全》556
- 35. 《敦》398
- 36. 贯休诗,《全》2031
- 37. 澧州高沙弥语录,《景》卷14
- 38. 《宣》150
- 39. 盐官齐安禅师语录,《景》卷7
- 40. 南阳忠国师语录,《景》卷13
- 41. 齐己诗,《全》2072
- 42. 《敦》505
- 43. 卢仝诗,《全》967
- 44. 《敦》110
- 45. 白居易诗,《全》1048
- 46. 《敦》13
- 47. 《独》10
- 48. 《敦》196
- 49. 《敦》225
- 50. 《敦》170
- 51. 寒山诗,《全》1976
- 52. 同上1980
- 53. 白居易诗,《全》1102
- 54. 《朝》162
- 55. 《敦》724
- 56. 《敦》191 57. 《敦》353
- 58. 《敦》8
- 59. 《敦》819
- 60. 《玄》21
- 61. 《敦》176
- 62. 《摭》165
- 63. 《朝》111
- 64. 《敦》387
- 65. 《敦》650
- 66. 和凝诗,《全》1840
- 67. 《敦》253
- 68. 《敦》267
- 69. 罗虬诗,《全》1676
- 70. 寒山诗,《全》1981
- 71. 罗隐诗,《全》1675
- 72. 《摭》107
- 73. 杜光庭诗,《全》2093
- 74. 《敦》840
- 75. 《敦》34
- 76. 《敦》735
- 77. 《玄》125
- 78. 长沙景岑禅师语录,《景》卷10
- 79. 《朝》86
- 80. 吴王称号时广陵黄冠道人歌《谣》373
- 81. 卢廷让诗,《全》1802
- 82. 贯休诗,《全》2026
- 83. 缺名诗,《全外》427
- 84. 《敦》727
- 85. 《礼记》孔颖达疏,《十三经》1323
- 86. 鄂州茱萸山和尚语录,《景》卷10
- 87. 隋炀帝诗
- 88. 《朝》18
- 89. 《敦》875
- 90. 《左传》孔疏,《十三经》1943
- 91. 《礼记》孔疏,《十三经》1323
- 92. 《诗经》孔疏,《十三经》594
- 93. 周朴诗,《全》1692
- 94. 卢延让诗,《全》1801
- 95. 《礼记》孔疏,《十三经》1641
- 96. 龙册寺道怤禅师语录,《景》卷18
- 97.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98.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99. 王梵志诗,《全外》78
- 100. 陆龟蒙诗,《全》1578
- 101. 僧从漪语录,《景》卷12
- 102. 杉洋庵主语录,《景》卷12
- 103. 寒山诗,《全》1978
- 104. 《敦》690
- 105. 《敦》653
- 106. 寒山诗,《全》1980
- 107. 《祀记》孔疏,《十三经》1641
- 108. 南岳怀让禅师语录,《景》卷5
- 109.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110. 法融禅师语录,《景》卷4
- 111. 《敦》221
- 112. 《敦》38 113. 长沙景岑禅师语录,《景卷》10
- 114.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115. 《敦》730
- 116. 《敦》759
- 117. 《敦》882
- 118. 药山惟俨禅师语录,《景》卷14
- 119. 归宗智常禅师语录,《景》卷7
- 120. 《礼记》孔疏,《十三经》1666
- 121. 《敦》495
- 122. 《敦》496
- 123. 《敦》518
- 124. 齐已诗,《全》2058
- 125. 拾得诗,《全》1982
- 126. 成彦雄诗,《全》1887
- 127. 蒋贻恭诗,《全》2131
- 128. 《云》86
- 129. 李商隐诗,《全》1362
- 130. 齐己诗,《全》2077
- 131.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景》卷14
- 132. 无际诗,《全外》694
- 133. 罗虬诗,《全》1677
- 134. 李煜词,《全》2163
- 135. 敦煌词,《全词》938
- 136. 《国史》40
- 137. 白居易诗,《全》1048
- 138. 白居易诗,《全》1144
- 139. 东院从谂禅师语录,《景》卷10
- 140. 《敦》612
- 141. 白居易诗,《全》1060
- 142. 《敦》118
- 143. 卢诰诗,《全外》622
- 144. 《敦》814
- 145. 许坚诗,《全》2109
- 146.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147. 张白诗,《全》2110
- 148. 泉州瓦棺禅师语录,《景》卷16
- 149.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150. 大阳和尚语录,《景》卷8
- 151.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景》卷19
- 152. 潭州龙山和尚语录,《景》卷8
- 153. 大梅山法常禅师语录,《景》卷7
- 154. 五洩灵默禅师语录,《景》卷7
- 155. 欧阳炯词,《全》2180
- 156. 末山尼了然语录,《景》卷11
- 157. 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 158. 麻谷山宝彻禅师语录,《景》卷7
- 159. 石头希迁大师语录,《景》卷14
- 160. 天皇道悟禅师语录,《景》卷14
- 161. 长沙景岑禅师语录,《景》卷10
- ① 载《南京大学学报》人文学科1963年第2期,以下简称“洪文”。
- ② 见《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以下简称“吕文”。
- ③ 中华书局,1965,以下简称“刘书”。
- ④ 吕文共有含“个”例句353个,其中唐以前2个,唐五代13个,宋至现代338个,后者约占96%。
- ⑤ 如《仪礼·士虞礼》:“举鱼腊俎,俎释三个”。洪文对“个”的语源所论甚详,简言之,“个”的语源为“介”,本义“独特”;另有“箇”,本义“竹枚”;“個”,本义近“介”。三字本不同源,由于音义的演变,魏晋时代才形成三种书写形式音义相同的局面。在唐代“箇”最常见,但与“个”、“個”意义无别,故本文除特殊必要者外,一律依简化汉字规范写作“个”。
- ⑥ 据黄载君《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载《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
- ⑦ 详见刘书第二章第二、三节。
- ⑧ 见《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159页。
- ⑨ 这里主要是就散文而言,诗歌中可能偶有特例,如“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韦庄词,《全》2169) 象这种情况往往是因格律等因素造成的。相比之下,散文更能反映口语的真实面貌。
- ⑩ 极少的例子如:“有山蜘蛛垂丝如匹布”(《酉》137) 、“家内无斤包子皮”(《敦煌掇琐》)等,这与“个”前省“一”的数量不成比例。此外还有“片云”、“滴血”之类,其中“片”、“滴”等宜视为名词。
- (11) 有时“赤衣”(或“青衣”等)不指衣而指代人,义为“穿赤衣的人”,这时则不用“袭”、“对”,而是用“个”,如“七个赤衣乘赤马”(易静词,《全词》302)
- (12) 这句或许是为了叶韵才将“无个泪”改为“泪个无”的,姑列此。
- (13) 见吕文第三部分。
- (14) 我们所见的唐代语言材料中,在“个”后出现非名词时其前均省“一”,而在近现代倒有不省“一”的例子,如:“商量了一个停妥严密”。(《儿女英雄传》第4回)可否假设是在“个”与非名词连用的事实已被普遍接受并形成习惯后,才重又补加数词的。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