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形容词致使义的形成与限制——兼论语用移情对心理形容词的系统影响The formation and limitation of causative use in psychological adjectives:The systematic impact of pragmatic empathy on psychological adjectives
陈禹;
摘要(Abstract):
心理形容词的致使义是心理形容词的重要特点之一。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针对个别案例进行结构描写与用法阐释,心理形容词致使义的生成模式与所受限制尚存探索空间。本文根据外在属性与内在感受的对应关系考察致使义的形成机制,基于致使义与非致使义的时体差异探讨心理形容词致使义的约束条件。通过比较心理形容词呈现义的认知表现,我们发现语用移情系统影响心理形容词,心理形容词致使义是这种影响的后果之一。
关键词(KeyWords): 心理形容词;致使义;内在感受;外在属性;语用移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反意外标记的语用功能及其演化机制研究”(21CYY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陈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禹2019 现代汉语客观性范畴,《汉语学习》第3期。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8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北京:商务印书馆。
- 姬东鸿、黄昌宁1996 汉语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组合模型,《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第1期。
- 沈家煊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沈家煊2008 “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中国语文》第5期。
- 王然2014 现代汉语“奇怪”类心理形容词使用情况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袁毓林2013 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和句式特点之间的关系,《汉藏语学报》第7期。
- 袁毓林2018 汉语中的概念转喻及其语法学后果,《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袁毓林主编2018 《汉语形容词造句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 张伯江2018 现代汉语的非论元性句法成分,《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 张家骅、张月红2019 心理感受形容词的词义转喻派生模式描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 赵春利2007 感受形容词与名词同现的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
- Gerrig,Richard J.& Philip G.Zimbardo 2003 Psychology and Life (16th edn).Beijing:Posts & Telecom Press.
- Kuno,Susumu 1987 Functional Syntax:Anaphora,Discourse and Empathy.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ocke,John 2017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Hastings:Delphi Publishing Ltd.
- (1)匿名审稿专家之一提出“外在属性”大都存在主体内部,跟一般理解有所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外在属性的典型依存对象是事物,区别于内在感受的典型依存对象是人,这里存在内外之分。但审稿专家所认为的外在属性存于主体内部的观察是对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这里的“外在”所代表的客观性归根结底是主体建构出来的(详见陈禹 2019),另一方面这里的“属性”是下文Locke(2017)所述的第二性质:必须作用于人,但被理解为一种物体的状态。
- (2)“心烦、心寒、心慌、心急、心焦、心酸”是例外,它们表示内在感受,但是由于语素“心”与“内心”重复,因此无法通过测试。
- (3)“感兴趣”似乎是对应于“有趣”的内在感受,但它是一个动词短语而不是形容词。
- (4)虽然有“样子很尴尬”“表情很尴尬”这样描述呈现状态的用法,似乎是外在属性,但这里论证的是作为心理感受的“尴尬”没有明确的造成其出现的外在属性对应刺激,就像造成“感动”的对应刺激是“感人”,而外在呈现的“尴尬”状态并不会造成内心感受的“尴尬”。
- (5)匿名审稿专家之一指出:心理形容词致使义形成的3种情况,都是可能性的情况,现实中存在另外的表达方式,如例(14)的“舒服”,现实存在“这种车子宽敞、美观”等表达。只是没有调查,无法得知哪种表达的可能性更大。我们认为,另外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存在的,而心理形容词致使义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对属性形容词进行补位、综合、内化的需要。例(14)固然可以通过“宽敞、美观”等具体属性表达,但当说话人希望笼统表达多种属性加在一起的综合感受时,较为概括的心理形容词“舒服”更适用。
- (6)惊诧类包括:诧异、惊诧、惊愕、惊慌、惊恐、惊奇、惊喜、惊讶、惊疑、惊异、震惊;疼痛类包括:疼、疼痛、痛、痛楚、痛切、痛心、头痛;“心X”类包括:心烦、心寒、心慌、心急、心焦、心酸。
- (7)匿名审稿专家指出“大家都被他弄得很惊慌”是可以接受的,我们支持这个语感。但需要指出的是,句中的“很惊慌”更应该处理为结果补语,而非状态补语。状态补语表现的是谓语动词的一种伴随状态,而结果补语是谓语动词所造成的结果。“很惊慌”应该是“弄”的结果,跟此处测试的目标有异。
- (8)比如语用移情分析形义错配句“他是日本太太”与“他是同济医院”,说话人先将自己移情成“他”,再由“他”移情到“他的太太”与“他住的医院”,说的是别人的事与物,但是视点却在自己这里。匿名审稿专家之一指出:有一种例子不好用移情解释,过去工会分不同的福利的场景,有“谁是猪头”的说法,有人答“我是”。我们认为,“谁”和“我”在这里可以解读为“谁分到的福利”和“我分到的福利”,其实也可以看作把人等同于物,只是“谁”经过了由己及人、由人到物两个环节,“我”只有由己到物一个环节。诚然这里也可以用概念转喻来解释,举沈先生的例子主要是说明语用移情的基本内涵。
- (9)七种情绪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蔑。
- (10)外在属性形容词一般不会跟其他两类产生交叉,但是呈现义与致使义之间却有可能产生交叉,有时还会造成歧义,比如“小王样子很尴尬”可以解读为“小王样子让人很尴尬”,也可以解读为“小王内心很尴尬,样子表现了出来”。歧义解读也恰好说明这两种意义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