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二语教学行为大纲的构建The construction of action syllabu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张文贤;
摘要(Abstract):
行为是互动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汉语二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行为的概念以及特点,然后在分析前人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构建了汉语二语教学行为大纲。虽然前人提出的教学大纲零星涉及到了行为,但是存在归类不严谨、场景与行为混淆、不同层面交织在一起等问题。文章结合互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将与教学相关的行为分为宽行为与窄行为。宽行为包括询问类、请求类、评价类、告知类、建议类五大类,每类宽行为均包含若干窄行为,窄行为还包括问候、感谢等数十种。文章重点对宽行为进行了解释,并对宽行为与教学不同层级、典型场景、语言形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说明。最后,文章还给出了将互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及行为大纲应用到汉语口语教学的示例,展现了互动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大纲;行为;口语;汉语二语教学;互动语言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然口语对话的互动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295)的资助感谢李葆重老师、徐晓兰与王伊诗同学的帮助
作者(Authors): 张文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编1958 《汉语教科书》,北京:时代出版社。
- 方迪2021 《汉语口语评价表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方梅2022 从副词独用现象看位置敏感与意义浮现,《中国语文》第1期。
- 方梅、李先银、谢心阳2018 互动语言学与互动视角的汉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 方梅、谢心阳2021 汉语对话中问句的解读——以反问句和陈述式问句为例,《汉语学报》第1期。
- 高华、张惟2009 汉语附加问句的互动功能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 郭颖雯2002 汉语口语体口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建立与量化,《汉语学习》第6期。
- 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黄方方、孙清忠2010 浅析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课文编排——以《初级汉语口语》、《汉语口语教程》、《汉语口语速成》为例,《华文教学与研究》第2期。
- 李泉2003 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第3期。
- 李泉2006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 李先银2020 互动语言学理论映照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新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 李先银、张文贤2022 汉语自然口语对话中的否定叠连,《中国语文》第3期。
- 刘德联、刘晓雨2014 《中级汉语口语(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刘元满2008 高级口语教材的话题、情景和话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彭欣、张惟2019 日常交谈中故事讲述的会话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彭亚云2015 汉语“建议”言语行为研究,《语文学刊(教育版)》第21期。
- 齐沪扬、韩天资、马优优2020 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构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 陶红印2020 汉语会话中的分类行为及相关理论意义和语言教学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田咪、姚双云2020 自然会话中“对吧”的互动功能,《汉语学习》第3期。
- 王文龙2013 汉语口语教材中会话对答结构类型的表现分析,《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
- 吴亚欣、刘蜀2020 请求行为之微妙性的序列组织研究,《现代外语》第1期。
- 鲜丽霞2018 《汉语自然会话第二评价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谢心阳2021 多模态资源与汉语口语中陈述式问句的解读,《当代修辞学》第3期。
- 徐晶凝2016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语法大纲的构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 杨寄洲1999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杨石泉1984 话语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 姚双云、田咪2020 自然会话中“是吧”的互动功能及其认识状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 张文贤2021 从会话序列看“怎么”问句的解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赵建华1999 《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 Couper-Kuhlen,Elizabeth 2014 What does grammar tell us about action.Pragmatics 24(3):623-647.
- Couper-Kuhlen,Elizabeth & Margret Selting 2018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Studying Langu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eppermann Arnulf & Michael Haugh 2022 Action ascrip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In Arnulf Deppermann & Michael Haugh (eds.) Action Ascription in Interaction,3-2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ord,Cecilia E.,Barbara A.Fox & Sandra A.Thompson 2013 Units and/or action trajectories?The language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anguage of social actions.In Beatrice S.Reed & Geoffrey Raymond(eds.) Units of Talk-Units of Action,13-55.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Fox,Barbara A.&Trine Heinemann 2017 Issues in action formation:Requests and the problem with x.Open Linguistics (3):31-64.
- Goodwin,Marjorie H.2006 Participation,affect,and trajectory in family directive/response sequences.Text and Talk 26(4/5):513-542.
- Schegloff,Emanuel A.2007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tivers,Tanya,Lorenza Mondada & Jakob Steensig 2011 The Morality of Knowledge in Conversation Introduction:Knowledge,Morality and Affilia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hompson,Sandra A.,Barbara A.Fox,& Elizabeth Couper-Kuhlen 2015 Grammar in Everyday Talk:Building Responsive Ac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还编写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因为与《长期》提到的功能类似,因此本文不再与之比较。
- (2)反问与这些类别不在一个层次上。虽然反问的形式是问句,它的底层是询问,但根据语境浮现出提醒、意外、反对和斥责等行为,浮现行为是得到优先回应的行为,我们不将之归为询问类(参见张文贤2021)。
- (3)当前面说话人发出评价意见之后,受话人会对前面的话语做出反应,以特定形式的话轮来展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立场,与对方进行互动,这是第二评价(Second Assessment)(鲜丽霞2018:1)。但该著作中的第二评价与通行研究中的“二次评价”不同,后者本身必须是评价形式(包含评价项)。
- (4)“好说”是该教材要求掌握的语言点,书中第4页的注释写道:当别人请求帮助时,表示“没问题”“愿意帮忙”。有时常连用两次“好说”,语气更客气。该注释已经注意到了叠连用法。关于叠连的情况,可参考李先银(2016)、李先银、张文贤(2022)。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