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你”的移指分析A study on person shift of personal pronoun ni
张佳玲;
摘要(Abstract):
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的移指现象,认为“你”的移指是说话人在表达非中性立场时诱使听话人主动认同的一种互动手段,其形成机制是通过移情来虚拟现实。首先,讨论了“你”的移指用法及分类,认为“你”的所指应该根据其所在的最小会话场景来判定,并根据移指对象的不同、按照形式标准分类描写。其次,讨论了“你”的移指功能和限制条件,认为“你”的移指可以诱使听话人主动认同,同时发现“你”的移指用法只能用于非中性立场语境。最后,从移情角度讨论了“你”的移指机制,根据移指对象和移情度的差异概括出“低高型”“高高型”“平高型”三种移指模式,并通过句法分布的统计数据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KeyWords): 人称代词“你”;移指;立场;移情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张佳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董秀芳2005 移情策略与言语交际中代词的非常规使用,载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方梅、乐耀2017 《规约化与立场表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郭风岚2008 当代北京口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 黄寂然2012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非常规用法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蒋东立2017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李艳2010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变换的认知语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刘礼进、熊绍丽2012 汉语访谈话语中“你”的非听话人所指用法,《汉语学习》第5期。
- 刘雅妮 2014 基于认知语用视角的现代汉语人称代词转指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刘正光、李雨晨2012 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外国语》第6期。
- 吕叔湘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上海:学林出版社。
- 吕叔湘主编1999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史金生、王璐菲2021 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你”在对话互动中的移指用法,第四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线上,2021年4月17—18日)论文。
- 完权2019 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 王红梅2008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临时指代功能,《汉语学习》第4期。
- 王义娜2008 人称代词移指:主体与客体意识表达,《外语研究》第2期。
- 闫亚平2018 人称代词的立场建构功能及其“立场化”走向,《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 闫亚平2019 人称代词变换的立场导向,《汉语学习》第5期。
- 姚双云2012a “主观视点”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第2期。
- 姚双云2012b 汉语条件句的会话功能,《汉语学习》第3期。
- 姚双云2012c 《自然口语中的关联标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爱民2001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人称泛化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张春平2015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移情用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张磊2014 口语中“你”的移指用法及其话语功能的浮现,《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 张炼强1982 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第3期。
- 朱德熙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 Biber,Douglas,Stig Johansson,Geoffrey Leech,Susan Conrad & Edward Finegan 1999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London:Longman.
- Chao,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 Du Bois,John W.2007 The stance triangle.In Robert Englebretson (ed.)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139-182.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 Kuno,Susumu 1987 Functional Syntax:Anaphora,Discourse and Empathy.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Kuno,Susumu & Etsuko Kaburaki 1975 Empathy and syntax.In Susumu Kuno (ed.) Harvard Studi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1,1-73.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ss.Also in Linguistic Inquiry 8(4):627-672,1977.
- Leech,Geoffrey N.& Michael H.Short 2007 Style in Fiction (2nd edn).London:Longman.
- (1)也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非常规用法”“变换”“异常用法”“活用”“转指”“交叠”“变异”等等。
- (2)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简称DS)是当前说话人一字不差地引用过去说话人的话,其中人称代词所指称的对象仍旧是过去会话场景中的会话参与者,可以看作两个会话的套叠。直接引语中的人称代词“你”如果指称过去会话场景中的听话人,而不指称当前会话中听话人,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你”的移指用法。直接引语的两个形式特征是引号(quotation mark)和引导句(introductory reporting clause),如果去掉这两个形式标记,或者去掉其中任何一个,就形成了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简称FDS)。(Leech & Short 2007:258)自由直接引语中的“你”是否是移指用法也应该根据过去会话场景来判断。
- (3)我们讨论的虚拟会话指不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会话场景,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三种情况:虚拟会话场景在过去(如3a)、在现在(如3b)、在未来(如3c)。这三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叙述中插入了对话,如果其中的“你”是指虚拟会话中的听话人,那么不能看成“移指”。
- (4)有的学者还区分出了“‘你’移指第二人称复数‘你们’”这一类。大概包括两种类型:一,“你+N”,说话人用来称呼听话人群体所在集团,多用于正式场合,如“你校、你部、你军、你党、你市”等;二,说话人陈述听话人群体的经历、感觉,或对此发表某一观点看法,如下例中“你”指受话人“许多同志”:我们许多同志生活在基层,不能说缺乏生活,那为什么又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比较单调呢?就是因为你那些生活还没有活动起来,还没有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转引自李艳2010)本文不将这样的例子当作“你”的移指用法。类型一结构凝固、用例有限,属于词法层面的研究,而且“名词限于单音节”“只用于书面,口语用‘你们’”(吕叔湘主编1999:417)。类型二用例更少,且可以理解为指听话人。故这里均不考虑。
- (5) 回指“我这种人”。
- (6) 回指“他这种人”。
- (7)《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1999:142-143)中将“大家”分为两个义项:大家1:称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大家2:称某人或某些人之外的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 (8) 这里的“他”用来回指前面的“一个人”“任何人”,因而也是泛指所有人。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