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由北京语言学院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和语言教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电脑辅助速成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于1993年1月7日在北京语言学院通过了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主持的技术鉴定。
1993年02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1 ] - 鲁健骥
<正>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表达一定的意义,以一定的语境为依托,在一定的语境中存在。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徒学形式,而不了解其意义及其赖以存在的语境,仍然掌握不了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在课堂上操练得很熟练的句型,学生在日常表达中却常常回避使用,或常常出现偏误。尤其是那些汉语中有而学生母语中无的语法项目,更是如此。原因之一,就是以往的教学,比较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不太重视语义
1993年02期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476 ] -
<正> 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中央音像教材出版社和北京语言学院共同摄制的汉语视听系列教材《走向中国》第一部《北京行》即将出版。这是适合汉语初学者的录像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以速成为目
1993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4 ] - 邹韶华
<正> 有这样一则幽默:大人:记住,一个给予大于索取的人,才是好人。小孩:是的,先生,我爸爸一辈子都把它当座右铭。大人:哦,一个好人。那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小孩:一个拳击家。“绐予”的对象既可以是受益的,也可以是受损的,前者如“给予奖励”,后者如“给予惩罚”。不过,通常情况下,“给予”是隐含积极意义的,在这一点上与“索取”相对。比如:
1993年02期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253 ] - 项开喜
<正> 本文讨论的是下列一类语言现象:(1)这篮子苹果一个比一个大。(2)他们班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既然这些苹果“一个比一个大”,从逻辑上看,也就是“一个
1993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00 ] - 刘松江
<正> 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不少语法专家对反问句都有研究、论述,认为它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式。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说。反问句的
1993年0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7 ] |[阅读次数:280 ] - 靳洪刚
为了进一步研究“主题突出”及“主语突出”这两种语言分类规律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本文着力研究以英语为母语的成人习得汉语“把”字句的过程。本实验由46个以英语为母语正在学习汉语的成人参加,并采用三种测验方法:语法判断,“把”字句翻译,及故事陈述。实验结果证明:一、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把”字句的过程中对语言分类规律十分敏感,他们首先将其母语的语言分类一主语突出应用到“把”字句的分析上去,之后又逐渐认识到所学语言一汉语,是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别,即主题突出的语言。二、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种从主语突出到主题突出的“把”字句习得过程说明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并不是杂乱的由某一种相互无联系的结构到另一种结构的转移,而是在语言分类规律层次上的转移。三、本实验的语法判断及“把”字句运用测试进一步说明“把”字句的习得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把”字句的获得先后是根据:1.“把”之后名词的语法及语义明确与否,2.“把”字句中动词的处置意义的强弱,3.“把”字句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习得者来说,有明确的语法意义,句子结构本身也要求突出主题的“把”字句最先获得,之后才能过渡到语用意义突出,根据上下文所定的“把”字句。总之,本实验给我们的提示是:一、在分析习得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语言基本规律对其过程的影响。二、语言结构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分析其内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完善我们对某一结构的理解,并改进我们的汉语教学.
1993年02期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2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481 ] - 孙德坤
<正> 1.引言1.1 一个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是怎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工作者想要回答而还未能回答、第二语言教师企图明白还不甚明白的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必须明白和必须回答的,因为如果我们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没有一个相当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我们的教学就很难做到“因势利导”和“顺其自然”。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名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对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的分析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1993年02期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4 ] |[阅读次数:403 ] - 张清常
<正> 研究汉语的惯用语,不论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或是语言实际应用方面,这个项目都是重要的。它还是个比较新鲜的课题。谚语、歇后语、成语等的研究已经比较有些眉目,轮廓大致清
1993年02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19 ] - 于根元
<正> 80年代初期起,研究汉语新词语成了一个热门。一是词语本身是语言里活跃的部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了,出现了许多新词语,人们为了交际,需要了解和掌握。二是新中国建立初十年,汉语词汇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后来就有些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学者发现,大量的汉语新词语在许多方面比以前有所突破,又产生了研究的热情。三是世界上
1993年02期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0 ] - 姚德怀
<正>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第54页《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选登》(以下简称《词语选登》)一文内有“扎啤”条。以下是我对“扎啤”的理解。
1993年02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8 ] - 李文生
<正>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不惑”之年。40多年来,一些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和专门教师,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浇灌,贡献出他们的劳动和智慧,使这株幼苗茁壮成
1993年02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70 ] - 杨石泉
<正>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经过40多年的蕴酿、总结、吸收、研究,近年来成果显著。1991年末,吕必松教授应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之邀,前往该中心主持华文教学讲习会,主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盛况空前,大获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生命力,令人高兴。之后,应主办单位要求,吕先生把讲稿整理成书,就是这本《华语教学讲习》(下称《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该书主要论述课堂教学。由于作者理论造诣较深,教学经验
1993年02期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7 ] - 杨惠元
<正> 一、备课教师在备课、上课之前首先要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总体上掌握全局。一般来说,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附、教学法、培养目标、测试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了解的。教师备课一是备学生,二是备教材。学生是教学对象,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情况要了如指掌,心里时刻装着学生。教师对教材要深入钻研,而不是一般性的了解。教师熟悉教材要像工人熟悉
1993年02期 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350 ] - 柯传仁
,柳明
<正> 1.什么是OPIOPI(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是一种外语口语能力考试,它只考虑被试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考虑他用过什么教科书,掌握多少词汇,学过多少语法等等。
1993年02期 12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36 ] - 陈满华
<正>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目前最具权成的—种汉语测试方法。作为用户,我们经过几年的使用实践对此感到满意。HSK 是科学研究的结晶,其成就是显著的。我们认为其主要成绩和优势是:成功地使汉语考试由传统的方式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比以往
1993年02期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7 ] - 杨国章
<正> 交往问题,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哲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把人的实践看成认识论范畴,现在则把它确定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这是哲学理论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以前,人们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生产活动,现在则认为实践是包括生产和交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993年02期 143-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7 ] - 杨木
<正> 本世纪恐怕没有哪一门人文学科,能比敦煌学更受学者的宠爱了。从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和经卷流向社会开始,立刻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投入
1993年02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5 ] -
<正>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于1993年2月23日至25日在郑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会长李行健,副会长陶本一、吕桂申、范守纲,常务理事陈亚川、林连通、李建国、何宝民、邹
1993年02期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