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 “把”字句的位移图式

    张旺熹!100083

    本文在实际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典型的“把”字句凸显的是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过程 ,而这种空间位移过程的图式通过隐喻拓展形成了“把”字句的系联图式、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结果图式等四种变体图式

    2001年03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6 ] |[阅读次数:433 ]
  • 试论汉语句子的主述结构

    吴中伟!200433

    本文主张区分“主题”、“主位”、“话题”三个术语 ,主题是句子层面上的语用成分 ,它是一个指称性成分 ,一般是定指的 ,表示旧信息 ,是述题关涉的对象。主题和述题构成句子的语用结构之一———主述结构。主述结构分析应以具体句为对象 ,结合语境进行。论文提出以“是不是”作为划分主题和述题界限的形式标准 ,并讨论了具体的操作问题

    2001年03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264 ]
  • 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

    卢华岩!100875

    由“到”义动词“上 /下”构成的动宾组合在语义及组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别 ,尤其是“下”与宾语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表义特殊性。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探讨两组动宾组合语义的不同 ,归纳出“上 /下”五种不同的认知模式 ,同时对两组动宾组合进行了“上 /下”互换测试 ,目的在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上 /下”的教学问题

    2001年03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368 ]
  • “多+V”和“V+多”

    黄晓红!100083

    “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多 +V”)和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 (“V +多”)时 ,无论形式上、意义上抑或用法上 ,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大量翔实的语料进行分析 ,比较了二者间的异同

    2001年03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54 ]
  • 绰号的社会语用分析

    侯广旭!210095

    本文基于对大量有案可稽的英汉语世界各种绰号及其产生背景的调查 ,讨论了绰号的语用功能 ,绰号的流行、通用性、跨文化交际中的绰号等社会语用现象 ,以及绰号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文明程度与人们的生活背景与精神面貌的折射

    2001年03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236 ]
  • 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DJ”结构的影响

    董为光!430074

    汉语“差点儿”动词短语包含着不同的语义语法关系 ,一般采用朱德熙先生的做法 ,以“说话人是否希望事情实现”为标准来分化它们。本文提出一个分化更彻底、更合理的分类 ,并从认知的角度 ,对造成复杂现象的深层原因给予解释。认为“差点儿”实际表示两种不同的“趋向” :成果趋向和事件趋向。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将一部分“偶发事件”理解为可以谈论其成果的行为 ,又将一部分“具有成果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有害的事件 ,结果造成了复杂的类别。所以 ,认识这两类“趋向”及其转化条件是我们判明“差点儿”结构的关键

    2001年03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331 ]
  • 语言听力理解能力的认知结构与测试

    朱正才!200030,范开泰!200234

    本文试图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听力理解的内部机制 ,并尝试了用“图式活动”来描述人类对语言的听力理解过程。再从“交际听能”的测试角度 ,结合HSK(汉语水平考试 )命题实践 ,提出了一个关于听力理解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测试模型

    2001年03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395 ]
  • HSK(自适应)命题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设想

    任筱萌!100083

    本文分析了现行HSK纸笔考试的局限性 ,介绍了国外各种语言测试应用多媒体的现状 ,并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HSK(自适应 )作了大胆的设想 ,并进而认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HSK(自适应 )有着传统命题和考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001年03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80 ]
  • 语段的语义中心的获取及表现形式

    张宝林!100083

    本文讨论语段的语义中心的获取方法及表现形式问题 ,认为中心句是语段最根本的构成要素 ,对表现语义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根据语段中是否存在中心句以及不同类型语段的结构规律 ,提出获取语义中心的三种方法 ,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语义中心的七种表现形式 ,提出语段教学的相应对策。

    2001年03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39 ]
  • 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

    傅惠钧!321004

    本文以对明清时期四部作品所作的穷尽性调查获得的材料为主要依据 ,探讨明清时期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特点 ,着重分析真性问与假性问的分布及其规律。全文共分五部分 :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结构类型 ;明清汉语选择问句功能分布概貌 ;正反选择问功能分析 ;列项选择问功能分析 ;选择问与是非问、特指问的功能比较。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 ,力求揭示引起功能差异的原因

    2001年03期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95 ]
  • 近代汉语语法札记二则

    曹小云!239012

    (一 )通过对明清时期多部影响较大的白话文献的调查 ,初步描写了“因为VP1,所以VP2 ”句式的出现时代及早期使用情况 ;(二 )提供了 2 0个明末清初时期的“VO过”式用例 ,对梅祖麟 (1 994)、刘坚 (1 998)进行了补充。

    2001年03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28 ]
  • 关于“这是……”和“这个是……”用法差异的认知解释

    范伟!210097

    本文对陆俭明先生提出的关于“这是……”和“这个是……”用法的种种差异一一作了初步的认知解释 ,认为二者用法的不同主要在于量词“个”的有无。量词“个”的功能在于突显名词事物 ,使之实体化和个体化。因此 ,“这是……”和“这个是……”就反映了说话人认知或评介事物时 ,不同的交际目的对突显对象选择的不同

    2001年03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17 ]
  • 简讯

    徐大明

    2001年03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5 ]
  • 也谈“这是……”和“这个是……”

    宗守云!235000

    本文对陆俭明先生的《“这是……”和“这个是……”》一文进行了补正。本文认为 ,凡询介 (询问或介绍 )远指事物 ,既不能用“这是……” ,也不能用“这个是……” ;凡用于近指多量询介和近指不可计量询介 ,只能用“这是……” ,不能用“这个是……” ;近指单量询介 ,询介事物二者皆可 ,询介人 ,朋友、同事等用“这是……”和“这位是……”皆可 ,长辈用“这是……”即可 ,晚辈以及照片、图片上的人用“这是……”和“这个是……”皆可。

    2001年03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73 ]
  • 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石汝杰

    2001年03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