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润清,刘正光
本文考察了名词在非范畴化以后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范畴与功能的转移等几个基本问题。名词非范畴化后体现出如下特征 :一些形态句法分布特征相应消失 ;其意义变得抽象和泛化 ;增加新的交际功能。非范畴化的最终结果是范畴发生转移。语言系统及人类认识的发展与创新要求是名词非范畴化的内在动力 ,而语篇交际是外部条件。非范畴化理论补充与改进了范畴化理论。
2004年03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6 ] |[阅读次数:453 ] - 高顺全
通指可以从特征和数量两个角度定义。汉语的通指主要有五种表达方式 ,即光杆普通名词 /准光杆普通名词、“这 /那 +种 +名词”、回指用法的第三人称代词、“一 +量词 +名词”和全称性 /周遍性名词性成分。通指的理解跟语境、句子的时体以及名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甚至语体等多种因素有关。典型的通指成分接近定指 ,经常充当话题 ;非典型的通指成分接近不定指 ,话题性比较弱。
2004年03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439 ] - 李晋霞
动词的“典型性”和动词的“概念层次”是制约动词直接作定语的两个重要因素 ,而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的“典型性”及其“概念层次”均有一定的制约。本文从功能和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制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 ,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的“典型性”的制约 ;第二 ,动词的内部构造对动词的“概念层次”的制约。
2004年03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417 ] - 张豫峰
“X +前后 /左右 /上下”是汉语中常见的表估量的结构 ,很多外国学生在运用它时经常出错。本文结合一些偏误用法 ,对X、“前后 /左右 /上下”以及与“X +前后 /左右 /上下”相关联的主要动词作了详尽的考察 ,进而全面分析了“X +前后 /左右 /上下”的用法和意义 ,指出偏误产生的原因。
2004年03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414 ] - 杨惠元
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 :( 1 )作为教师 ,要搞好教学 ,就必须要研究教学 ,研究教学的规律。研究教学要从四大环节入手 ,重点是研究课堂教学。 ( 2 )研究课堂教学主要是研究自己如何教———明确教学意识 ,规范教学行为。 ( 3)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应当是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
2004年03期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0 ] |[阅读次数:414 ] - 吴默2004年03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4 ]
- 王汉卫
本文统计分析了声调对词典词及大纲词中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及以上词的影响 ,并结合音节构成分析、语境分析 ,验证了声调远不如声韵母重要。统计结果显示 ,声调并不总是区别意义的必要条件 ,大部分双音节词、绝大部分三音节词 ,以及几乎全部的四音节及以上词并不存在同声韵异调词 ,这说明 :一方面 ,声调不属于最基础的语音项目 ;另一方面 ,声调训练应谨慎地选择典型材料 ,否则 ,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本研究对深化语音教学 ,实现语音教学由“语音基础”到“基础语音”的转变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4年03期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368 ] - 毛悦,任丽丽
本文试从认知心理学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探讨提高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听力能力的有效途径。作者采用了实验法和问卷法收集数据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 ,论证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速成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着重阐述了监控训练在速成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2004年03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13 ] - 郑丽芸
本文对现代日语里源于汉语的常用日语成语和相对应的汉语成语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日语音读、训读汉式中国成语及经过变形创制的日式中国成语跟汉语成语之间的区别 ,探讨汉语成语日语化过程中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心理动因。
2004年03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92 ] - 岳立静,黄永红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超常的语言表现形式 ,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词语的超常搭配 ;二、句法成分的超常组合 ,具体包括“超常句法组合”、“超常语义组合”和“超常语用组合”等三种情况 ;三、句式的超常变化 ,其中又分为“无语音停顿式”、“短语重叠式”、“转称插入式”、“语义追加式”和“词语抽减式”等五种形式。它们突破了正常的语法结构规则 ,在表现音节节律、语气、色彩等方面都具有一般语言形式所没有的语用价值。
2004年03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406 ] - 沈怀兴
考察发现 ,汉语谚语大多是复句形式的 ,而且其中 95%以上是用意合法创造的。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其成因 :( 1 )汉语社会文化特质的作用。以“天人合一”与“天人之分”之对立的宇宙观为例探讨大量意合谚产生的深层原因 ,也探讨了某些社会现象对意合谚产生的作用。 ( 2 )汉语社会历史变化的作用。认为汉语意合谚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归根结底有赖于汉语社会的历史变化 ,有赖于语言使用者认识的发展变化。 ( 3)汉民族语言习惯的作用。从汉谚来源与汉民族谚语创造及使用风格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 4 )汉语诸特点的辅助作用。
2004年03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40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