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简讯

  • 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本刊记者;王莉宁;

    2011年01期 No.147 1-7+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2 ]
  • 语言地理学前途无量——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

    石汝杰;

    2011年01期 No.14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6 ]
  • 汉语声调教学的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

    陈默;王建勤;

    本文用以实验为主、计算机模拟为辅的研究方法考察"不同音节+不同声调"、"不同音节+相同声调"和"相同音节+不同声调"这三种教学策略对零起点无声调语言母语者学习汉语声调的影响。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的吻合证明:(1)前两种教学策略都能产生学习效应,前者的学习效果更好;(2)后一种教学策略没有产生学习效应。这表明,把声调特征附着在不同音节的语音特征上,有助于学习者区分不同的声调和不同的音节。另外,模拟研究可以为汉语声调习得机制的研究提供认知上的解释。

    2011年01期 No.14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485 ]
  • 韩语母语者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知觉

    王韫佳;李美京;

    本文通过三个心理—物理实验研究了以韩语为母语的普通话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阴平和阳平、阳平和上声的分辨。实验结果表明,(1)普通话学习者对阴平和阳平的分辨呈现出一定的范畴化倾向,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感知模式接近普通话母语者;(2)学习者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区分(对降升调的感知)基本上没有呈现出范畴化倾向,这与普通话母语者的感知模式存在差异;(3)音高曲线前半程的下降是普通话母语者分辨上声的重要条件,但学习者并不凭借这个特征来辨认上声。长时学习者对于普通话声调的感知模式在某些方面接近普通话母语者,但他们未能在感知中成功地建立起普通话上声的音系模式。

    2011年01期 No.147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578 ]
  • 维吾尔族学习者习得汉语单字调的感知实验研究

    易斌;

    本文以维吾尔族汉语学习者为被试,分别对不同水平组进行汉语单字调的感知实验,从学习者对汉语单字调感知能力的发展、声调习得的系统性及顺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学习者从汉语水平较低阶段到较高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声调感知能力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渐上升但对各调感知能力不平衡的趋势;学习者的声调系统从非四调格局向四调格局逐渐接近;声调感知错误呈现类型化,其中阳平与上声混淆,阳平与阴平混淆现象突出;学习者习得声调呈现一定的顺序,先后顺序为:去声、上声、阴平、阳平。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2011年01期 No.147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04 ]
  • 书讯

    2011年01期 No.147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语素因素对留学生近义词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

    洪炜;

    本文通过实验发现语素因素对不同语言背景及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汉语近义词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从整体上看,初、中级水平的欧美、日韩学习者学习同素近义词均易于学习异素近义词。但在学习同素近义词时,日韩学习者成绩要显著高于欧美学习者,而学习异素近义词时,欧美学习者成绩却高于日韩学习者。实验结果说明留学生倾向于通过共同语素来组织建立近义关系,他们在构建汉语心理词典过程中很可能经历了以语素作为核心的组织阶段。

    2011年01期 No.147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464 ]
  • 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李强;姚怡如;刘乃仲;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发展第二语言技能过程中,为促进学习而采用的具体行为、步骤、技巧,它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内化、存贮、提取和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其成功与否受汉语学习策略的影响,而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又受性别、年龄、母语、学习汉语时间、汉语水平等一些个体因素的制约。本文调查了在华留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了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了个体因素如何影响汉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为汉语教师提供了根据学习者个体因素的不同采用相应汉语学习策略的具体做法。

    2011年01期 No.147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6 ] |[阅读次数:509 ]
  • 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

    李永;

    在汉语发展史上,动词语法化的发生、发展和改变往往与特定的语序背景存在密切的联系。汉语的SVO语序以及PP的句法位序,都关涉到动词的线性位置,而后者又制约着动词自身语法化的性质、途径和方式。文章从SVO语序、PPV优势语序和VPP语序的衰落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2011年01期 No.14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502 ]
  • 状补话语功能的对立及其对形容词的语序选择

    朱文文;

    本文从语篇角度入手,运用话语分析相关理论,以真实语料的考察为基础,揭示形容词状位与补位话语功能的差异。我们认为,状位与补位在话语功能上存在[+描写性]与[+评议性]的对立,在语言表层形式上体现为二者语篇和句法特点的不同。[+描写性]与[+评议性]的对立是制约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的重要因素。

    2011年01期 No.147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99 ]
  • 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

    周明强;

    词汇歧义的消解可通过词义层次网络、激活—抑制、词义通达、特征比较等认知模式来实现;认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言语互动,对词义而言,言语互动能促成词义隐显的形成,对认知者而言,言语互动能提升其认知水平。

    2011年01期 No.147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12 ]
  • “真是的”的语义倾向及其演变进程

    王幼华;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口语高频使用的"真是的",根据其语义倾向分为"肯认型"和"埋怨型"两大类型,并重点分析埋怨型"真是的"的句法、指称、识别标记及语用等特征,最后进一步追溯"真是的"与"真个的"的历史演变及语义纠葛,并找出造成两者语义分化的原因。

    2011年01期 No.14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294 ]
  • 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

    张劼;

    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在"本来不作副词用,也没有"在+动"这一格式。多数学者认为,副词"在"是由"正在"演变而来的,是"正在"脱落"正"的结果。但是,副词"在"出现的时间并不晚于"正在"。副词"在"的源头是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因此,率先大量使用副词"在"的,也都是南方籍的一些作家。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副词"在"的普及速度明显加快;五十年代前后,已经成为普通话中的一个常用词。不过,至今它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语色彩,大众口语中的使用率较低。

    2011年01期 No.147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35 ]
  • 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考察

    俞玮奇;

    本文对苏州市出生于外来人口家庭中小学生的语言生活状况开展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该群体在融入苏州当地社会过程中形成了以普通话为主的语言生活状态,对普通话的亲和力、社会声望和实用价值高度地认同,表明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力超过了当地社会的同化压力。性别、出生地、家长的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是影响第二代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还从语言实用性等角度分析语言转向普通话的原因。本文认为该群体今后会形成新的言语社区,并对城市今后的语言生活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1年01期 No.147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306 ]
  • 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例

    周薇;

    本文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基础,选择南京话和普通话作为考察目标,从被试的语言使用出发,考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被试对南京话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及其语言使用情况,试图探讨语言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使用不仅受语言态度影响,还受被试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区域和语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2011年01期 No.147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4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465 ]
  • “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比较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和《马斌读报》为例

    刘艳春;胡凤国;

    "播"与"说"是新闻报道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文以《朝》和《马》为例,运用定量统计方法对"播新闻"和"说新闻"的语体共性与差异进行对比与分析,并指出二者的语体共性源于其同属新闻报道体,语体差异则缘于二者不同的发生方式。

    2011年01期 No.147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92 ]
  • 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修辞批评

    涂家金;

    语用论辩理论将理想言谈情境具体化为论辩十律并以此作为理想的互动框架来规约、评估日常话语实践。权力的作用通常导致话语行为偏离论辩十律,形成谬误并表征于语篇。基于该理论的修辞批评以论辩十律和谬误作为参照系,能够有效揭示机构话语、商业趋利的意识形态与公益形象的修辞机制,并能减少其分析的随意性。文章也进一步阐明了修辞之于批评性话语分析和提升批评性语言意识的关联和成效。

    2011年01期 No.147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4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