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
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语言教学产生影响。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包括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的分析框架,探讨疫情之下国际中文教育和线上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宏观环境变化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问题包括:国际政治剧变导致的发展方向、资源配置问题;全球经济重挫引起的资金短缺、市场萎缩问题;社会文化差异凸显引发的国际理解、舆论博弈问题;技术变革加速带来的数字鸿沟、人机关系的问题。在线中文教学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欠缺、学习者参与度不够、教学模式受限、教学平台不完备、教学管理困难等。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可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重视危机管理、加强市场化运作、聚焦语言主业、融合现代技术等。在微观层面,中文在线教学可采取的策略包括: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增强学习者能动性、优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平台、强化教学管理和服务等。
2021年04期 No.210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8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7 ] |[阅读次数:109 ] - 史金生;王璐菲;
本文结合中国21所高校的98名教师和299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对教师和留学生的回访记录,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留学生的线上汉语教学情况,指出了线上汉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线上汉语教学的若干对策和建议:(1)建设优质的动态汉语教学资源"淘宝网"和专业高效的线上汉语教学平台;(2)构建虚拟语言学习社区,增加"教师、网络平台、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3)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让开放的线上汉语课堂更具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特点;(4)架构"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5)调整汉语教学测评体系,适应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
2021年04期 No.210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36 ] - 李宝贵;庄瑶瑶;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国际中文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内核,也是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面临各国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全然不同、适应线上教学的标准建设缺位、学科专业化信息素养培养缺失及教师自我提升动力和意识不足的现实挑战。加快提升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应加大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软硬件建设力度,加强专业领域制度建设和课程建设,切实将信息素养纳入专业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2021年04期 No.210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29 ]
- 李宇明;翟艳;
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历经70年,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国,学历生成为留学生主体,信息化快速融入教育,这些变化对汉语教育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本文将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分为三大时期,从多个角度梳理其发展轨迹。第一阶段(1950-1977年),是来华留学汉语教育的发端。第二阶段(1978-2009年),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立,产生大量标志性成果。第三阶段(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留学中国计划》发布,来华留学汉语教育向纵深发展,并在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六大转变。这六大转变有的已经发生,有的则是应须发生的,对这一阶段的阐释也是对新时代这一事业发展的展望。
2021年04期 No.21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46 ] -
<正>2021年6月26-27日,由《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师范大学成功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共有来自国内外近百位代表参加会议并做学术报告。
2021年04期 No.21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石村广;
本文对现代汉语"复合动趋式+宾语"所构成的前宾式、中宾式、后宾式三种语序进行了探讨,并主张汉代以后发生的"趋向动词致动用法的双音化"促使了以趋向动词为结构重心的中宾式的逐步形成。中宾式是"复合动趋式+宾语"的原型格式,其形成途径与汉藏语研究中的"自动-使动"语态系统有一致性。其他两种语序格式,即前宾式、后宾式都是边缘性形式,它们的语序只有以中宾式为立足点加以分析,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揭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找出一条理解复杂语法现象的简单规律,为汉语动趋式研究提出一个新观点。
2021年04期 No.210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 ] - 李强;
习语构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动态浮现性。本文讨论习语构式"多的是"的构式性及其浮现特征,包括构式的意义浮现过程以及形式结构的定型路径等问题。分别从原型结构、中间状态和构式成型三个阶段分解"多的是"的不同意义用法,说明作为习语构式的结构定型过程。同时探析构式义的浮现机制,认为语境依赖是构式义浮现的外在推动力,推理机制是构式义浮现的内在原动力。最后提出习语构式的语义理解回路和演变循环圈。
2021年04期 No.210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1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 ] - 李延波;
汉语半图式构式"为了X而X",形式上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强调功能促使变项一致化,概括性表达功能促使变项简约化。其构式义浮现原因在于:构式中的"目的"一方面具有强调本身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反预期色彩,两相对照使得目的具有了"纯粹"意义。该构式的能产性比较高,它实现创新式能产依赖构式压制机制、偏离成员与规约成员的事件/结构关系、语义关系、搭配关系,以及语境补偿机制。文章最后讨论了图式构式创新式能产模型的构建。
2021年04期 No.210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6 ] - 钟华;
既有文献把"都"看作局域性名物量化,"都"后表疑问的疑问代词是不是量化对象等难题无法解决。以"都"全局性量化事件为出发点,本文全面考察了疑问代词在"都"前后的使用情况。研究表明,句法位置、信息结构对"都"字句中疑问代词的语义功能具有明显的限定作用,不同语义类别的疑问代词与句法分布呈现出不同的互动关系。在"都"前,表任指义的疑问代词充当分配索引,与分配算子"都"之间是分配性依存关系;在"都"后,当且仅当分配项有差异且分配域、分配索引在"都"前都隐含时,疑问代词才须作复数性解读。此时,"都"后分配项中的疑问代词间接起到了分配索引的功能,同隐含在预设中的分配域在数方面保持一致。实际上,这仍是"都"量化事件的连带效应。
2021年04期 No.210 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4 ] - 安丰存;赵磊;
汉语"自己"在句子中照应关系复杂,其根源在于"自己"具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种用法。本文基于"自己"的句法分布,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对"自己"的构词特点及多重照应关系进行分析,指出汉语"自己"是由词根"√自"和"√己"复合而成的具有功能性特征的名词性成分。在复合过程中,由于"自"和"己"的词汇属性特点以及并列的结构关系,使复合词根"√自己"分别具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种特征选择。当选择照应性特征时,凸显"自"的反身代词用法;当选择代词性特征时,凸显"己"的代词性用法。"自己"的具体特征选择受其在句中的位置及分句结构的制约。"代词-自己"结构也具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种用法。当代词作中心语时,"自己"以同位语的身份与其建立照应关系,起强调作用;当"自己"为中心语时,与其他域内成分建立照应关系,而代词则作为修饰性成分起到凸显"自己"的人称、性、数特征的作用。
2021年04期 No.210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0 ] - 刁晏斌;
对海峡两岸语言的差异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应当提出并明确以下六组相互对待的概念:真性差异与假性差异、词典差异与实际差异、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完全差异与部分差异、共性差异与个性差异、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与没有认识到或处理好这六组概念及其关系有直接的关联。针对以上六组概念以及具体研究中相对应地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时,应当力求做到"求真务实"。
2021年04期 No.210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