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宏教授著《汉语纲要》上册和下册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18年8月和9月出版。

《汉语纲要》是一本基础性的现代汉语教材,既系统、详细地介绍了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方面的基本知识,又积极吸收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将近年来广受学界关注、教学效果显著的研究成果纳入其中,让基础教材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
全书包括上下两册,上册介绍现代汉语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基本知识,下册介绍现代汉语语法和汉字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编写原则: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策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基本知识,提高分析汉语语言现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更好地运用汉语、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为了方便读者,该书编制了详细的“关键概念检索”,还为每节编写了丰富的思考与检测题,并附有参考答案。

本书是面向国际汉语教师和准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语言学知识而编写的现代汉语教程,也可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和相关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用书,同时还可用作中文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基础教材。
书稿介绍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dwUB_lsO5OmAnIzl4yq9Q
附录
《汉语纲要》前言
施春宏
一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方面知识的基础性教材。基于对知识结构、读者需求和教学目标的理解,我们将本书定位为“专著性教材”,即要求本书同时具备教材的品质和专著的精神。
关于教材的品质。我们认为,作为基础性教材,应该体现出下面三个方面的追求:一是内容的适用性,要系统介绍读者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二是策略的针对性,要尽可能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知识背景来选择和安排编写内容,并努力使之变得可操作;三是观念的启发性,要力求在描写和解释相关现象时体现出背后的分析原则和思路,使读者不仅在知识上能举一反三,在观念上也能够烛幽发微。因此,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阐释的详略、用例的安排、练习的设置,都要本着从学习者的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
关于专著的精神。教材不同于专题研究著作,它以介绍通识性知识为主。但教材也应该含有专著中所蕴含的前沿意识和探索精神,积极地将既适用又实用的前沿知识借鉴、吸收进来,并将具有引领意义的观念和方法渗透其中,在启发读者理解和使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本书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现代汉语基本知识,同时还积极吸收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将近些年在学术界广受重视、在教学界效果显著的研究成果融入书中内容,让基础性教材跟上学术前进的时代步伐。如我们在讲解语音知识时吸收了节律音系学、实验语音学等的新认识,在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时渗透了语言类型学、比较语言学、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生成语言学、韵律语言学、语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的新看法,在讲解汉字时注意到了现代汉字学的新进展,尤其是汉字构形学、字用学、汉字文化学等的新见解。其中很多内容被引入基础性教材,还是一种探索,如本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韵律语法(韵律语言学)和语体语法(语体语言学)的前沿内容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观念引入其中并贯穿在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汉字的知识阐释中。而且在引入这些知识时,我们常常以汉语习得和教学的研究作为参照。这些引介和渗透是否到位,留待细心的读者们评说,但对最新的理论、观念、方法、成果的吸收,确是本书编写过程中所着意追求与致力之处。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介绍最新知识时融入了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如果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本书中引入的一些“新知”,实际在语言学界和语言习得与教学界已有二三十年的研究基础了,只是教材的编写相对保守,一般以求定求稳为主。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教学和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术研究本身的推进和学术队伍的建设。有鉴于此,我们希望自己在“保守”呈现既有成果的同时“开放”地尝试一些新的编写理念和举措,于介绍常态语言知识的同时展示当代语言学和语言教学、语言应用的最新发现。如何脚踏实地地做好这种探索中创新、普及中提高的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对当下的学术界和教学界而言,相信情形也不例外。
基于对专著性教材定位的理解,在这些年的编写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策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必须跟策略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在编写有关汉语系统的陈述性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让相关知识变得程序化、可操作,努力用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并可操作的方式来表述、阐释。对教学而言,不可操作的知识,都不容易成为活知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本书的撰写,这些年笔者在相关领域做了较为具体的探讨,如语块、构式、韵律、语体、特殊句式、词语显隐、词义结构、全球华语、网络词语、社区词、中介汉字、汉字形义关系、汉字文化特征以及汉语特点、汉语本位等较新的研究热点。这些内容很多都涉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汉语教学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凡是编写中遇到困难的地方,笔者都尽可能去先做一些学术探索,在梳理、介绍、选择、建构、拓展之中渗透了我们对语言的本质、交际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语言分析的观念和方法等方面的认识。
二
知识体系往往是通过概念系统来展示的,而基础性教材需要展示基本概念系统所建构的知识网络。因此,学习基础知识,一个很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概念系统来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在学科体系中,概念又往往是通过术语来呈现的,因此,充分了解、准确理解和灵活把握负载相关概念的术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汉语研究和教学成果丰富,术语浩繁。本书尽可能在术语的选择和安排上让其在读者未来的学习和教学中既够用又好用,因此特别关注术语的内涵关联和层级系统。这样既能使读者有效地掌握现代汉语研究和教学中的基本术语系统,又能为读者有效地阅读相关的语言学论著和教材提供帮助。在教学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处理好术语的层次,才能更加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更加方便学习者感知和掌握汉语知识及其系统。因此,我们尽量不用后文才出现的术语来说明前文的问题(实在不能避免就尽可能用参看的方式标注出来)。另外,在语言学界,一个概念有多个术语名称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只介绍一种术语,不利于读者进一步阅读其他语言(学)教材和论著;而如果不分主次或前后不一致,又徒然增加读者的负担。为此,我们将术语系统分为主从两个层级来处理,凡语言学界比较通行的基本术语都用黑体突出显示出来,对异名同实的常用术语则用“也叫”引出。用“也叫”引出的术语也有用黑体标示的,说明它虽然是异名,却也很常见。为了方便读者,本书还编制了一个详细的索引“关键概念检索”,期望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术语词典的作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虽然理解术语很重要,但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不要用术语代替语言现象。术语本身只是相关现象的一个标签,而且往往只是对典型现象所做的标签,因此它在本质上只是我们认识相关现象、理解相关知识的一个抓手,基于术语字面而作的望文生义式的理解会影响我们正确认识语言现象。
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本书的知识系统,本书举例比较丰富,并为每节编写了以供进一步思考与检测的练习,同时还为大部分题目拟定了参考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前辈和时贤的观点,由于体例所限,未能在书中注明,参考文献也只是列出了所参考的部分中文著作、论文集、教材和工具书,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未能呈现出来,这是特别遗憾的事情。这里谨致无限谢意和歉意。
三
下面再说一下本书的编撰过程。
十年前,笔者曾出版过一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该书出版后,受到了汉语教学界的欢迎,并被有的高校列为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篇幅相对受限而未能容纳更多内容,有些适用的新成果、新知识引入不够充分,一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更新。在主编赵金铭先生和广大读者的建议下,笔者从2015年初开始对本书进行增订改写。本来主要是想做些小范围的补充修订,但进展到一半时,觉得这样的小修小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如干脆“大动干戈”,尤其是要尽可能将新的理念和成果吸收进来。这些年,现代汉语研究和汉语二语教学与习得研究都有了很多显著的变化,具体成果也很丰富,有的是在新领域取得的突破,有的是在既有领域上的拓展。于是从2016年初开始,笔者重新规划,以创作一本新书的热情去改造旧书。这样,本书虽是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为基础进行增订,但增订规模非常大,基本上就是一个重写的过程,篇幅也比原书增加了一半还多。像“概述”中关于全球华语和华语社区的理解等;“语音”章中的押韵、韵律(停顿、重音、句调)、音变现象中的语体问题;“词汇”章中的同素词、词义结构分析、语块的内涵和类型、文化特征词、网络词语、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等;“语法”章中的韵律词、构式、语缀、字本位观语法、词的兼类和活用、短语的功能类型、歧义分析、零句和整句、语用偏误和语体适用偏误等;“汉字”章中的汉字中的记号、异体字和异读字、汉字的文化特征等,都是新增的内容,有些是对通识知识的充实,更多的是对新知识的借鉴和融合。即便是对原有内容的修订,有很多章节也几近重新写作,为的是更好地吸收和融合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这一过程持续了两年多,这是始料未及的。我们期待几年后再做出新的修订,以跟上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和学科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步伐。
这十年里,我们团队同时还在做着另一项面向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即撰写“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丛书》中的《汉语基本知识》(包括《语音篇》《词汇篇》《语法篇》《汉字篇》四个分册,均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语法篇》(施春宏著)和《语音篇》(施春宏、蔡淑美著)先后于2011年、2017年出版,《词汇篇》(蔡淑美、施春宏著)已近交稿,《汉字篇》(施春宏、王伟超著)正在撰写的过程中。本书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能力与资格丛书”中的一本,与《汉语基本知识》侧重点不同,两者的基本分工是:本书偏于汉语本体知识系统,以介绍通识性知识为主,可作为《现代汉语》性质的基础课教材;后者在系统介绍汉语知识时带有选修提高的性质,同时还特别关注要素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其分册可作为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专题课教材。
四
最后想借此表达一下我的感谢之情。
感谢赵金铭教授,本书和此前出版的《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都由赵先生担任总主编,具体指导着我的编撰工作,并审阅了书稿。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于根元先生、博士生导师袁毓林先生和博士学位论文合作导师陆俭明先生、博士后合作导师冯胜利先生,先生们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情怀时时感染着我,是我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感谢为本书写作和校改提出许多建议的学生们。十多年前,我的硕士研究生蔡淑美、张春华、白鸽、付翠、黄理秋、李艳、岳凌和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丁强、范晓蕾、唐瑜、杨慧君、姚倩在读期间阅读了《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不同阶段的书稿,对该书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该书出版后,我的硕士研究生李昱、刘文秀、薛小芳又对该书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本次增订、重撰过程中,我的硕博研究生马伟忠、李娜娜、李显赫、马文津、李延波、金婷、王伟超、赵芸芸、邱莹、李娜、刘卫强、张苗苗、李聪、罗斐、张子豪、刘星宇、奚柳青又先后提出了丰富的修改建议,其中博士生们还跟我反复讨论新增的内容。还要对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的王林林同学表达特殊的感谢之情,她对我出版的几本书都提过读后意见,虽然我们从未谋面。
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教师发展编辑室主任沈岚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李非飞老师的不断督促和辛勤编辑。同时非常感谢书稿审读专家胡双宝先生和王俊毅先生赐予的精审意见和建议。我在外文出版社做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现在又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做编辑,深知编辑事业意义重大和编辑工作艰苦繁难,这是一般读者甚至作者所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谨此我向诸位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就是广大读者,也热忱欢迎各位读者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