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2018年8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语言学会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承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三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含港澳台)等共计9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会议代表合影

 

 开幕式由《中国语文》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方梅教授主持,她介绍了参与此次会议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会议筹备经过及意义。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前主编沈家煊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祝贺大会胜利召开,并呼吁立足于汉语语言学自身特点,构建以对言结构为主干的汉语大语法的宏观体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张旺熹教授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互动语言学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语言“因互动而生,为互动所造”,互动语言学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外语的教学实践,从而构建“基于用法”的互动教学模式。这与北语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的优势可以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沈家煊教授致开幕辞

 

 张旺熹副校长致欢迎辞

 

  讨论会由大会报告和小组报告组成。国际互动语言学界领军学者报告了国际互动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各自感兴趣的全新研究,反映了互动视角下以英语为对象语言的最新成果。23号上午的大会报告,来自德国波茨坦大学的Margaret Selting教授报告了Participants’ practices of displaying affectiv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imaxes of complaint and amusing stories in talk-in-interactio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基于互动语言学视角,对一系列对话的视频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参与者如何在交际中对抱怨和讲述有趣故事层级的构建中,表达情感进行了探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ohn Heritage教授的报告The history of Oh: Clues in contemporary conversational usage to past processes of subjectivization,从历时角度细致考察了Oh在当代会话中的用法,得出Oh的用法实际来源于从古至今不断主观化的过程;赫尔辛基大学Laury Ritva教授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Tsuyoshi Ono教授联合做了Clauses and clause combinning i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New horizons”的报告,以两种在类型学上没有亲属关系的两种语言——芬兰语和日语为主要语料对在会话中对类别小句和小句组合的操作理解的进展进行阐释。

 

Margaret Selting教授作大会报告

 

John Heritage教授作大会报告

 

  在24号的大会报告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发表了“汉语对言语法”的报告,提出“汉语大语法”观,即“字语句篇贯通,音形义用一体,传情达意不二”,认为“汉语大语法是以对言结构为主干,以对为本,对而有续,对而有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陆镜光教授所报告的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Chinese Discourse,以来自香港三个朋友间的对话所进行的细致(detailed)、即时(moment by moment)、多模态(multimodal)的分析为例,讲述了CA如何应用于汉语会话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陶红印教授报告了Categorical Statement in Mandarin Conversation,对普通话中相似表达的语料考察,分析聚焦其正常的和功能性的特征,得出分类陈述(Categorical Statement ,CS)是互动中说话者回应前一语篇的方式,倾向于混合的、被当地的甚至是普遍性的条件所批判地限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梅教授的报告对“汉语‘无定NP主语句’的话语功能”进行了阐释,通过对长篇讲述语料的考察,认为“无定NP主语句”即“一+量+名”主语句的高频用法是终止叙事(story-telling),开启评价(assessment),这一点和在书面语中多用作背景信息小句不同。各位专家在互动视角下的汉语研究的新观察、新思考、新成果,引发了现场积极的互动与热烈的探讨。

方梅教授作大会报告

 

施春宏主编出席会议

会议互动频繁

会议现场

    23日的下午和24日的上午,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五楼, 86位学者分小组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议题广泛,涉及社会行为与句法、会话序列与句法选择、在线生成的语法、位置敏感的语法、韵律与多模态等互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既有宏观的理论构建,也有微观的现象考察,反映了互动语言学研究领域当前的较高水准。

  两天来,学者们精彩的报告、探幽发微的洞见、幽默风趣的话语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互动语言学是一个新的领域,为汉语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维度,老问题必定会在新视角下会有新发现。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熹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此次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思想的各位专家学者、代表以及旁听的代表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以汉语为对象语言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化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三届,第四届将于202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

上一篇:我刊2018年第4期目录摘要发布

下一篇:我刊2018年第5期目录摘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