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传承与创新——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综述

 

 司卫国   文  旭

西南大学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是目前语言研究领域最活跃、最具明星魅力的理论之一。构式语法的兴起,既是对当时主流语法理论基本假设和研究路线所做的探索,其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有更大的思想变迁和学术思潮作为理论背景。在构式语法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成语法是当时的主流语言学理论,构式语法正是基于对生成语法的反思与批判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念。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构式语法不仅在理论方面日臻完善,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系,其应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构式语法的构式观、互动观、使用观和演化观等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量化转向”和“社会转向”趋势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构式语法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为反映构式语法研究的焦点问题和最新进展,促进国内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课题组于2020年12月12日举办了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与会专家围绕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展示了构式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 论坛的主题与特色

    本次论坛以“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为主题,突显了以下特色:

    (1)聚焦构式语法研究前沿,紧扣时代主题。论坛紧握当前构式语法研究的前沿脉搏,反映了构式语法研究的焦点问题和最新进展。既有对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又有对构式语法应用研究的现实关照;既有对老问题的新思考,又有对新问题的挖掘与开拓,更有对当前构式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的思考。在人工智能大潮的驱动下,构式语法如何为人工智能服务已成为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者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

    (2)研究内容多样,涉及话题广泛。论坛主要包括以下议题:构式语法理论建设、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历时构式语法、构式语法研究方法、构式语法应用研究、构式语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等。与会专家围绕上述议题对构式语法的构式观、学理背景、理据性和范式创新等方面做了深入思考;在个案研究方面,还基于大量语言事实对特定构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与解释,主要涉及同语反复构式、“有+数量”构式、“了”在不同构式中的意义与功能、连词“何况”及“何况”句的构式主义解读等。

    (3)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构式语法。本次论坛注重外语界学者和汉语界学者的互动与互补。不仅邀请了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和莫启扬教授等外语界学者作主旨报告,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等汉语界长期从事构式语法研究的专家作主旨发言。他们都关注汉语构式语法理论体系的创建和基于汉语事实的构式语法研究,体现了学者们对本族语研究的责任担当。此外,来自汉语界和外语界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800余名学者在线参加了本次论坛。

 

二、 研讨内容概述

    本次论坛紧握当前构式语法研究的前沿脉搏,既有理论启迪,又有现实关照。论坛共邀请了八位专家作主旨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构式语法的理论思考、汉语特定构式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大潮下的构式语法研究等。

2.1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

    构式语法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学理背景。施春宏认为,语言本质的自然(nature)和使然(nurture)之争及当代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思潮影响着构式的概念及其理论特性。构式语法研究范式的基本推动力来自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其创新性思路主要体现在知识性、统贯性、动态浮现性、部分能产性以及表层概括性等方面。主流构式语法研究在论述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时,常有将本体论和方法论混同的情况。“互动构式语法”的分析路径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构式语法在方法论上存在的不足。

    “构式”是构式语法最为核心的理论构件。张克定论述了构式语法中的构式观。不同时期的语言学理论对构式这一术语的理解并不相同。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注重构式的形式方面,忽略了对意义的探索。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的诞生,又将构式拉回了语言研究的中心。构式语法同时注重构式的形式和意义,认为作为形-义配对体的构式是语言研究和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构式语法的构式观虽有其合理性和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不足。构式的内涵与外延、构式义的性质、构式形式与意义的来源等问题仍存在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构式形成的理据是构式语法解释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林正军探讨了构式的理据性问题,并从外部理据、内部理据、构式义的衍化理据以及新生构式的产出理据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构式形成的外部理据源于构式义的体验性,而构式的内部理据是基于构式组构成分之间的相融性,构式义的衍化理据是一个“从单义到多义”的过程,新生构式的产出理据则是一个“从典型到非典型”的过程。

2.2 汉语特定构式的探讨

    除了对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主旨报告专家还基于大量语言事实对特定构式,尤其是汉语构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与解释。

    刘正光聚焦汉语“了”在不同构式中的意义与功能,并根据时间二维性对“了”的各种不同意义统一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了”聚时态、状态与情态意义于一体,并从事件的内在时间和外在时间两个维度区分“了1”和“了2”的时间意义,前者指向事件的内在时间,后者指向事件的外在时间。时间两个层次的二维性可以有效阐释语言的多功能性与民族认知、思维特征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文旭考察了同语反复构式,探讨了该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认知理据及理解问题。同语反复构式是一种图式构式,表达的是一种分析命题,其典型形式是“名词i是名词i”。该构式在不同语言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同语反复构式的理据性可以从“刻板知识”、转喻推理以及语境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该构式是一种语法转喻构式,第二个名词是理解第一个名词的关键,同时突显消极的刻板知识。

    陈满华详细刻画了连词“何况”及“何况”构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从历时角度考察了“何况”的构式化及构式变化路径。他认为,汉语中不但有“何况1”和“何况2”,而且“何况2”的用法比“何况1”更常见,有必要在词典中与时俱进地反映“何况”的重要句法、语义特征。他将连词主导的构式分为句子构式和跨句构式两种,并进行相应的句法、语义及语用考察,不仅有益于深化连词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扩宽语法构式的研究视野。

    莫启扬探讨了汉语“有+数量”构式的事态编码过程,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他认为,“NP+VP+有+数量”序列是一种话题结构。该结构以事件为话题,以事态为述题,是事件与事态的叠加,但突显对事态的编码。“有+数量”构式激活一个特殊的概念参照点构型,为“NP+VP”所代表的事件在相关梯度中做出存在状态的事态定位。

2.3 人工智能与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研究需要与时代接轨,为人工智能服务。陆俭明围绕“构式语法如何为人工智能服务”这一问题,分别从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有效的语言学知识”是什么、汉语边缘结构的类型与特征、如何对边缘结构进行系统性描写与刻画,并将其转化为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数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构式语法对边缘结构的探讨有利于语言智能研究,构式语法要想为人工智能服务就必须将语言知识形式化、数字化,现代汉语构式数据库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陆先生将构式语法研究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开拓了构式语法研究的新领域。

 

三、 构式语法研究展望

    本次论坛体现了构式语法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和最新进展,也折射出构式语法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构式语法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重视构式语法理论的反思、批评与重构,深化、补充和完善构式语法理论。首先,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庞杂,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描写与解释框架,各个理论模型在自洽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很有必要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反思、批评,甚至是重构。其次,在汉语的构式语法研究方面,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如何完善构式语法研究范式使其更适用于汉语研究、为汉语服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为此,需要构建汉语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和语法系统,开展基于汉语事实和汉语特点的构式语法研究,推进构式语法研究的本土化。

    第二,在应用研究方面,加强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拓展构式语法的应用领域。目前,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到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上,二是将构式语法理论和概念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因此,加强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研究就要继续深化对具体构式和语言现象的研究,并进一步拓展构式语法的应用领域。构式语法理论可以为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启示。除了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这两大领域外,构式语法还可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为词典编纂开辟新思路。

    第三,强化对构式语法分析方法和方法论的探讨。综观当前的构语法研究,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以结构主义的研究路径加上数据驱动的方式为主,有时辅以其他语言学理论的解释。如果去掉“构式”的标签,这些研究也许与结构主义的分析路径并无实质性区别。目前的构式语法研究普遍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这也是不少学者认为构式语法尚未表现出明显的方法论价值的原因(施春宏 2013;陆俭明2016;陈满华 2016)。如果说构式的形式和意义是什么关涉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话,那么如何描写与解释构式的形式和意义则是方法论问题。方法论是一个研究范式的立身之本。构式语法研究想要提高自身的方法论价值,就必须整合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规范,走向构式形式-意义的描写与解释框架。

    第四,增强构式语法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强化交叉学科、跨学科及超学科研究。首先,要用语言类型学的眼光看待构式问题。既要对汉语构式进行一定规模的普通话、方言和古汉语比较研究,发掘汉语内部诸方言、次方言的共性特征;又要把汉语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内来考察,对同一构式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和类型学研究,以发掘不同语言中构式的共相与殊相。其次,强化构式语法的交叉学科、跨学科及超学科研究。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强构式语法与认知心理学、神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第五,继续深化和拓展历时构式语法和构式化研究。历时构式语法运用历时语料可以证实或证伪构式语法的有关理论假设,并进一步建立新的、更加切实可行的理论假设,是构式语法共时研究的有效补充。从历时视角考察特定构式的演化过程、演化途径、演化机制及演化动因已成为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新的增长点。

    第六,倡导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注重交叉验证研究。借助语料库、眼动、ERP、fMRI等现代化的实验手段或方法开展构式加工、理解、习得等实证研究,深入挖掘特定构式使用的加工过程和理解过程,搜集多方面的汇流证据,来证实或证伪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假设。但需要指出的是,重视实证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内省分析。如何把握内省与实证的关系,将是未来构式语法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后,面向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开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构式语法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引发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契机和新的方法。为此,需要强化构式形式-意义描写的形式化、数字化,加强构式语法与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在此驱动下,构式语法在自然语言的形式化处理、构式资源库的建设与开发、语言大数据的挖掘、语言智能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 结语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已悄然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研讨内容丰富,讨论深入,充分反映了构式语法研究的焦点问题和最新进展,展示了构式语法研究学科融合、范式多元的特点。希望本次论坛能引发学界同仁对构式语法研究的持续关注与思考,也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年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召开的第二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

 

参考文献

陈满华2016 构式语法的方法论价值刍议,《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陆俭明2016构式语法理论有待深究的三个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施春宏2013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汉语学报》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