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敏;宾帅;赵杨;
本研究面向中文二语阅读测试研发的真实场景,通过多环节多视角的实证研究,系统验证了大语言模型赋能中文二语测试研发的可行性,初步构建出一条人机协同模式下的测试研发路径,涵盖“模型自动生成-质量系统评估-人机协作修改-学习者实测应用”四个核心环节。基于主客观指标的测评结果发现,模型生成试题与HSK真题在语篇输入、预期回答和整体质量上具有可比性。面向240名学习者的实测分析表明,生成试题具备良好的信效度和难度区分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中文二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最后,我们总结了GPT-4应用于中文二语阅读测试生成的优势与局限,为国际中文教育考试现代化和智慧考试提供参考建议。
2025年04期 No.234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正>2025年6月15日,“第五届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英才奖”(简称“青奖”)评选结果公布。共有13位青年学者的10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他们是(相同等次内按作者音序排序):本届青奖受到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青奖有效投稿141份。为保证评奖的公平、公正,《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制定了科学严密的评审程序。本次青奖采取多轮匿名评审制。
2025年04期 No.23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赵凤娇;王世友;
国际中文数智教材是在国际中文数字教材基础上融入智能化技术手段和新教学理念、教材和学材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其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纸质教材或数字教材内容间较为单一的结构形态,探索并呈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多维联系,实现教材内容的重构和自动化生成。针对当前海内外师生对教材选用和使用上的需求,本文提出构建国际中文数智教材的解决方案,并以当前教育知识图谱的技术架构为参照,结合国际中文教材内容的构建逻辑,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国际中文数智教材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围绕“个人信息”主题,设计并展示面向初级水平中小学学习者的国际中文数智教材内容,旨在为国际中文教材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4期 No.234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王湛博;魏慧萍;
教育现象学作为一种强调人文与实践属性的教育理论,倡导教育者着手探寻、理解教育生活中的体验及意义,以教育反思为抓手,在教育情境中与学习者达成默契并持续对话,提升教师感知教育情境关键因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洞见与教育智慧。教育现象学的质性研究理念具有明显的非功利化面向,旨在唤醒教师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关注。本文作者将教育现象学视角引入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研究领域,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生活体验叙事—教育现象学文本改写—焦点小组反思和意义升华—跨文化教育行动”的研究框架,以此呼吁国际中文教师保持好奇与开放的态度,细致观察和描述国际中文教育现象,关注中文学习者的个体独特性与内在世界,持续探寻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不断锤炼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与行动能力。
2025年04期 No.234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陈宏;陈郁洁;
汉字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70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本研究针对有汉语基础的学习者进行了60课时的汉字教学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字词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组研究搭建了汉字教学支架,包括了解汉字基本知识、理解汉字构形知识、通过HSK词语掌握汉字书写过程三大步骤,具体分为:了解汉字的理据性、了解汉字结构特点、理解汉字最底层结构单位、理解汉字建构规则、掌握汉字构形过程、掌握汉字常用部件、运用笔画建构汉字、运用部件建构汉字等八个认知层次。实验过程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通过测试、课堂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均证明支架理论应用于国际中文汉字教学具有很强的有效性。
2025年04期 No.234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钟书能;陈诗琪;宋晓晓;
本文借助沈家煊(2010)的观点,将汉语双宾构式和动补构式中动词后的两个成分均视为动词的补语,并发现双宾构式和动补构式中的两个补语往往是对象补语和结果补语。基于二者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共性,本文创立“汉语双补构式”这一上位构式来统摄“双宾构式”和“动补构式”,三者互动互塑,形成了复杂的构式网络。双补构式的构式义为动作行为的发生致使对象发生了变化,在其统摄下,蕴含于双宾构式和动补构式中的“致使”语义构成一个连续统,其语义强度由典型的动补构式至典型的双宾构式逐渐减弱。另外,本文认为结果补语蕴含时间性是一种原型特征要求,因此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三者担任结果补语的典型性依次减弱。
2025年04期 No.234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张海涛;
汉语位移事件构式网络“(X致使)Y+V+P+目标域”包括自主位移构式和致使位移构式两个子构式群,表示位移主体自主或在外力的作用下位移至或趋向或定位于目标域。本文描写并构建了汉语位移事件构式网络系统,认为位移事件构式网络演变的过程也是构式网络节点及联结适应性变化的过程,包括构式特征、构式网络节点及构式网络联结的变化。该构式网络的运作机制包括互动机制和压制机制,其中构式与构式之间的互动机制维持构式网络的动态平衡,语法与修辞的互动机制保证构式网络的正常使用和创新发展,构式压制使新的节点构式得以产生,并且推动构式网络新联结的产生。
2025年04期 No.234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王辰玲;周苗苗;
动词重叠式作为一种复杂谓词结构呈现有界性。本文运用Langacker侧面调整从动态视角探索动词实现重叠的界变现象。在BCC语料中检索发现,无论有界动词还是无界动词均能实现动词重叠,形成界变。动词重叠式的界变是侧面调整的结果,且动词多义性会影响侧面调整的频次。动词重叠时,认知主体对动词再加工,调整侧面,压缩动词表征的完整概念内容,形成两大特征:即时域的界域压缩、部分概念内容从即时域进入最大域。侧面调整能很好地解释客观的短时轻微义和主观尝试义。
2025年04期 No.234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方迪;
本文讨论自然口语对话中归类表达作为评价格式的现象,探讨它们在构建评价时的独特功能。具体聚焦于两类归类式评价。1)指量类:那种+AP/VP的(+那种);2)诠释类:NP/这+是/属于/叫+NP。结合会话序列和产出特征的分析发现,这两类归类式评价格式具有不同的交际动因和互动功能。指量类通过类化的方式扩大评价涵盖范围,从而消解评价项全面准确的追求与会话行进性之间的矛盾;诠释类则通过主观归类触发显性或潜在的对比,从而体现说话人对特定对象的立场亲疏。二者的互动功能均与它们的结构形式及其作用层面相适应,并具有联合使用、功能叠加的可能。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归类”与“评价”的内在联系,指出归类表达作为实施评价的手段,具有跨语言层面的共性。
2025年04期 No.234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张淯虹;
“往X说”是现代汉语视角构式,由基本话语构式演化为元话语构式。基本话语表达空间位置限定;元话语表达言说方式切换、主体态度选择,是占主导地位的用法。视角允许多方面组织嵌套,组织模式可分单视角、双视角。其中单视角包含单纯单视角和复用单视角,分别表示独立使用和递进深入,单视角源于静态聚焦和动态深入;双视角包含单纯双视角和复用双视角,分别表示正反对举和叠加嵌套,双视角源于并立共现和模块细分。“往X说”视角选择是评价注入的基础,言者以视角选择调控评价注入,以评价注入激活语势级差,以语势级差显化言者态度。
2025年04期 No.234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王予暄;岳辉;
共时平面下的“从中/居中”都呈现非均质的副词属性,即便二者同为语境依赖副词,“从中”可提取指代的信息结构却更为复杂,饰句副词身份与语篇衔接特征也更为显著。认知取向的共时主观化促使“从中”句形成“分割贯穿”“背离显现”“获取增益”“界内实施”四类事件,“从中”的功能在于激活概念化主体的即时视域(即舞台上区域)并诱发其在最大视域内的心智扫描,这正是“从中”丧失[+动态]但仍与[±位移]事件语义适配的根源。“居中”句基于图式性隐喻而形成“实性占位”和“关系定位”两类事件,部分关系定位“居中”句在语境吸收的作用下带有当事者的中正立场。
2025年04期 No.234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正>2025年6月14日至15日,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数智时代的语言教学与语言研究”,会议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国际中文教学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议题展开探讨。来自海内外80多所高校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含旁听)与会。
2025年04期 No.23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