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利;周小兵;高雪松;潘海峰;刘晓海;饶高琦;沈索超;陈肯;辛平;张辉;林筠;刘华;俞玮奇;周斐;陈青;陈默;任思潼;杨绪明;马一鸣;韩晓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近些年特别关注语言学研究及相关应用研究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领域、新学科的生长过程和实践活动,并以大家谈或专栏形式不定期地刊发相关探新成果,以期深入参与和推动创新性探索过程。所刊作品不求成熟,重在予人启发,引人思考。欢迎学界同仁积极参与、共献智慧,大力推进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国内外各界的热烈讨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将对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有无可能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生态的深刻变化甚至变革,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在此背景下,本期刊发的“大家谈”集中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影响问题。本刊还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此类专题举办其他后续活动,欢迎大家同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或专题研究内容。同时欢迎大家就相关专题(尤其是关于“国际中文智慧教育与科技赋能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思考,本刊将持续推动相关研究。
2023年03期 No.221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李宝贵;
国际中文教育新形态教材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资源,具有集成性、融合性、交互性、发展性特征,对于推动国际中文教学与学习模式变革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面临基础薄弱、研发队伍专业化程度低、一体化建设难度大、教材建设与维护成本高等现实挑战。为此,国际中文教育应形成政产学研协作共同体,加强理论研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突出“一体化”特征,做好宏观与微观设计,加快推进新形态教材建设,为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03期 No.221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祖晓梅;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参考框架》)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第一部文化教学的参考框架。《参考框架》通过确定文化教学范围、描述文化教学目标和内容,梳理文化项目、例举文化教学点、划分教学层级等方式展示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文化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论文将讨论三个问题:1)《参考框架》建构基本框架的依据和内容特点是什么 2)文化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侧重点是什么 3)文化内容层级划分的依据和特点是什么?作为首部文化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参考框架》突出了文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国际中文教育的相关性、教学的实用性等编写理念和原则,体现了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文化教学的特点和需求。
2023年03期 No.221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袁毓林;
本文把朱德熙先生对于汉语语法学的原创性贡献概括为:他创造出了打上自己烙印的概念和方法。文章参考陆俭明(1993),说明朱先生首创的“黏合与组合”“指称与陈述”“自指与转指”等概念、朱先生淬炼的“词类是语法功能类”“汉语词类的多功能性”“汉语语法的词组本位观”“显性与隐性语法关系”等观念、朱先生提出的“变换和语义特征分析”“共时与历时和通语与方言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怎样特色鲜明地揭示了汉语的结构规律和语法面貌,引导大家一起大大地推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向前发展。
2023年03期 No.22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张子豪;李胜梅;
本文从学科生态的视角出发,考察新世纪二十年来汉语修辞学的基本态势,探索发展趋势。语言学科定位下的汉语修辞学由描写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深化,但其他学科的竞争压力导致其生存空间萎缩。交叉学科定位下的汉语修辞学将修辞理解为人类认识、行为和存在的根本方式,释放修辞学的研究空间,但也存在如何消解新形象和刻板印象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多学科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升学科标识度等问题。在对学科生态进行上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就汉语修辞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相关思考。
2023年03期 No.221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方梅;张耘鸣;
本文考察了汉语自然口语对话中单句层面的交叠型合作共建现象。基于对31小时对话材料的观察,发现合作共建的前件与后件之间为“话题-评述”“修饰-被修饰”关系是高频现象。已产出的话语中包含句法-语义范畴标记时更容易引发交叠型合作共建,这一现象表明句法-语义范畴标记具有较强的投射力。另一方面,发生交叠的位置与合作共建后件的产出形式,倾向保持语法单位层级的完整性。交叠型合作共建表现为四种互动功能,即:解决产出问题、提供可能理解、共同构建评价、独立表达立场,前件的词汇形式具有预示作用。交叠型合作共建现象的呈现方式从一个侧面说明语法范畴和结构层级具有心理现实性。
2023年03期 No.221 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郑娟曼;陈泽群;
会话序列中的“不是X吗”存在两种对立的位置分布,即处于话轮转接位置和非话轮转接位置。两者都与立场表达的功能解读有关。也就是说,“不是X吗”是对位置敏感的。我们基于一个新立场或当前立场产生方式的差异,提出“质疑立场”“发现立场”“唤醒立场”这三个能反映立场动态更新性的概念。其中,话轮转接位置的“不是X吗”关涉质疑立场和发现立场,表达的是前景信息。非话轮转接位置的“不是X吗”关涉唤醒立场,表达的是背景信息。三者在信息量上依次递减。序列特征和不同立场表达功能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2023年03期 No.221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朴珍玉;尚晋珠;
与动介式相比,现代汉语形介式,使用频率偏低,新兴的“A到X”结构是形介式在当代汉语中的创新性使用。经考察,当X表程度信息或结果信息时,形介式“A到X”来源于“V到X”的横向类推泛化,当X表关涉者时,是在X做补语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用法。这是因为汉语一般不以光杆形容词表达复杂概念,要通过虚词的“帮忙”。因此,文章考察了“到”的性质和用法,得出“到”作为功能词,起界变作用,使连续的无界的性状在量幅内有界化,这在常规构式和新兴构式中都有体现。当“A到X”实现量的转化后,“到”还有引入关涉者的功能,将A与其外围论元X打包在同一个结构式内。X一般为受影响者角色,多为感事,在主观表达需要的推动下最终编码为特殊形介式,凸显了主观评价性和结果性。
2023年03期 No.221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高逢亮;宗守云;
“放A点”是个道义情态构式,用来使听话人承担一项义务,其义务的强度等级是渐变的连续统。“放”为黏着动词,语义虚化,表示控制。“放A点”与“A点”在义务情态的四个方面有同有异。根据词项进入“放A点”构式之后产生的整体意义,“放A点”可分为四个次类,它们在义务的性质和义务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历时层面,“放A点”的形义配对是构式化的产物,“放”的核心义及携带名词宾语表示控制的语法特性为构式化奠定了基础,实现构式化后“放A点”图式性增强,语义多元化,“放”语用功能凸显,成为道义情态标记。
2023年03期 No.221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张苗苗;
本文主要通过对切割类动词释义方式的考察,探讨论元结构和物性结构的互动关系对释义方式的影响及相关释义模型的建构问题。切割类动词的论元结构关涉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方式、处所等论元角色,《现代汉语词典》主要采用五种释义方式呈现切割类动词不同的论元角色类型。切割类动词的论元角色与相关名词的物性角色在语义上互为角色,体现为结果论元与施成角色、工具论元与功用角色的相互蕴含关系,这种语义上的互动关联在切割类动词的释义方式中也有所体现。基于论元结构和物性结构的互动关系可以建构可操作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释义模型,实现词典释义中动词视角与名词视角的互动和结合。
2023年03期 No.221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