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 王力先生在全体会上的讲话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三——十七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讨论会的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61人,其中中国代表131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交流国内外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经验。大会共收到论文180篇。根据论文来稿,本刊选登几篇。为使读者了解会议论文的内容,另组织撰写了一篇论文举要,一并发表,以供参考。

    1985年04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吕叔湘先生在全体会上的讲话

    <正> 今天让我头一个发言,有点儿叫我为难。论文已经散发,我打算稍微说几句就下来的。现在第一个发言,这样,几句话就下来就不象话了。说点题外的话吧。我这篇论文企图说明一个问题:动补结构一种形式,多种意义。我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边说过,

    1985年04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邓守信

    <正> 引言西方哲学将自然语言的语境(situation)划分为四个类型,即活动(activity),完结(accomplishment),达成(achieve-ment)及状态(state)。语言学家在这基础上更广泛地研究这四种语境与语法现象的关系,注意到语境与时态的直接关系,对时与态有了更深入更系统化的认识。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认清态的

    1985年04期 7-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

    陆俭明

    <正> §0.本文所说的“去+VP”和“VP+去”,都是指的连谓结构①,其中的 VP 表示动词性词语。在普通话里,把“(你)去问问”(去+VP)说成“(你)问问去”(VP+去),或者把“(我)喝点儿水去”(VP+去)说成“(我)去喝点儿水”(去+VP),意思似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就容易给

    1985年04期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9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

    邢福义

    <正> 0.1 “即使”句指以“即使 p,也 q”为代表格式的句子,大都是复句。一般以为“即使”句的 p 是假设,其实,有时也指事实。本文管 p 表假设的叫“即使”假言句,管 p 表事实的叫“即使”实言句。①0.2 本文按五种基本格式分五个部分进行讨论。在使用条件上,“即使”实言句的成立依赖于特定的语境。本文所说的基本格

    1985年04期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

    陈重瑜

    儿化韵尾虽然是北方话一个普遍特点,然而由于儿化的词条各不相同,儿化实际上是一个地方性的特征。故此,不当出现于普通话中。

    1985年04期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从《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工作中看到和想到的

    朱一之

    <正> 一新中国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自五十年代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不少前辈,如吕叔湘、周祖谟、王还、朱德熙等教授,都曾结合教外国人学汉语作过认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编的教科书,写的文章,在理论性、适用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开拓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1985年04期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

    赵金铭

    <正>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于1985年8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80篇,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宣读168篇(每篇以十五分钟为限)。提交会议的论文内容丰富,涉及汉语和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汉语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的教学与研究,汉语作为外语

    1985年04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基础汉语教学课型设计和教材编写的新尝试

    吕必松

    <正> 一 背景北京语言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目前设有四年制的现代汉语专业、一年制和二年制的汉语预备教育、四周至半年的短期汉语教学。本文要

    1985年04期 7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2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郭良夫

    <正> 引言从汉语词汇的历史看,有两类指称“汉语”的说法。一类是可以叫做“名称”的,如秦语、汉语、晋语、宋语。一类是可以叫做“称述”的,如秦言、汉言、晋言、宋言。汉文、晋文,属于前一类,即凡是带“语”字、“文”字的,都属于前一类。附带说,指文

    1985年04期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释胡同

    张清常

    胡同是个双音节的词,只用于北京和北方少数城市。它始见于近代。元朝才留下有较多的资料证实它是已经行用的街巷异名。关于胡同这个词的来历,旧日的解释大体上有三种,均未能说得圆满。本篇假设胡同是个借词。蒙古语、突厥语、维吾尔语、鄂温克语、女真语、满语等“水井”,大致是 huto 这样的音,被汉语吸收,借字表音,汉字有八种写法,其中胡同最为流行。明清大量使用,使胡同原义(有水井处)转为街巷,并被看做是汉语自己的词。

    1985年04期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口语句式

    詹开第

    <正> 老舍的语言值得研究,早已引起语言学者的注意。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最值得重视的是老舍运用了北京话。研究北京话应当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入手。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词汇注意较多,对语法注意较少。一说口语语法的特点,只笼统地说什么口语句子简短之类,这当然远远不够。近几年,

    1985年04期 117-12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怎么”与“为什么”

    刘月华

    <正>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疑问代词“怎么”时说:“询问性质、状况、方式、原因等。”①解释“为什么”时说:“询问原因或目的。”②《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样解释“怎么”的:“怎么+动/形。询问原因,等于‘为什么’。”③没有收“为什么”。“为什么”是询问原因的,但“怎

    1985年04期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对顶”修辞方法刍议

    史荣光

    <正> 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要讲究用词的相称,事理的统一,不能互相矛盾。如果事理不统一,用词不相称,就会造成自相矛盾和混乱。可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说话或写文章故意将两个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词语巧妙地联结起来,组成句子,描述一个事物或说明一种道理。初看起来,它们是互相对立、互相抵触

    1985年04期 140-14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蔡镜浩

    <正>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每一本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要讲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见的例证如: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2.曲肱而枕之。(《论语·述而》)3.癸酉卜,乙亥不风,乙亥其风?(《殷墟文字甲编》)

    1985年04期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象”的词性问题的讨论

    本刊1984年第一期刊登了宋玉柱同志的《与“象”有关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论及“象”的词性问题时指出:“关于“象”的词性,一般语法论著都把它归为动词,只有《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它归为动词和副词两类。我们认为,‘象’的词性决不是如此单纯。语言事实表明,现代汉语中有好几个‘象’,它们的用法、意义都不尽相同,因而词性也有别。”宋文把“象”分为五类:动词(象_1)、形容词(象_2)、介词(象_3)、副词(象_4)、助词(象_5)。该文发表后,我们收到了两篇与宋玉柱同志商榷的文章,一篇是郁李同志的《“象”是介词、形容词吗?》,一篇是李绍林同志的《试谈“象”字的词性》。现将两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摘要刊载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1985年04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