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传仁,沈禾玲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美国中文教育界学者们所作的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和评价。评介侧重于八个方面 :汉语语音习得、汉字 (词 )的习得、阅读加工和策略、读写关系、汉语语法习得、非认知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语用问题、语言测试与评估、书面语言发展模式。本文除论述这些研究各自本身的特点外 ,指出共有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实践观察和理论论证的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的结合。在评介的基础上 ,本文指出今后的研究在内容上应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在研究的方法上应注重严密性和精确性 ,在研究的策略上应强调课题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向跨区域合作方面发展。
2003年03期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544 ] - 张宝钧
本文分别从题项反应理论 (IRT)与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 (CALT)的关系、CALT的题库建设等方面探讨了CALT的工作机理及其优缺点 ,指出在大规模的语言测试中采用CALT是大势所趋 ,我国应及早开展对CALT的研究与开发。
2003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404 ] - 蓝小玲
对外汉语教学中 ,为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僵化 ,应充分利用语言环境 ,尽早向学习者展现汉语的系统框架 ,拓展教学内容 ;其次要改变汉字的学习方式 ,打破常规做法。
2003年03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21 ] - 郭熙
语言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语言是语言教育的核心。语言的一系列属性决定了语言教育的相关属性。目前中国的语言教育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重新考虑语言教育的内容 ,多渠道开展语言教育工作 ,加强语言教育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3年03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72 ] - 杜映
本文对一个儿童从 8至 1 8个月间的词汇发展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表明 ,儿童最初词汇的心理表征是从笼统的、模糊的整体形象开始向分化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征和属性的同类对象发展的过程。在词义形成过程中 ,成人的积极反馈、强化 ,成人和儿童的语言交流在儿童最初词义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也参与到词义的形成中。
2003年03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95 ] - 张普,石定果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研究的时间观问题 ,接着分析了《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体现出的索绪尔的时间观 ,随后论述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关系 ,最后从哲学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历时中包含有共时和共时中包含有历时的相对时间观。
2003年03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375 ] - 刘振前,邢梅萍
本文对《汉语成语辞海》中四字格成语的音韵复沓形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 ,并运用心理语言学方法对音韵复沓形式与认知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包含不同音韵复沓形式的四字格成语占 56 .4 % ,包含子音重复者占 2 1 .6 % ,包含母音重复者占 36 .7% ;包含母音重复的明显易于记忆。
2003年03期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8 ] |[阅读次数:432 ] - 苗林
本文以强化词为出发点 ,以《雷雨》剧中的八个主要人物为考查对象 ,对人物强化词的使用进行量化分析 ,指出 :男性较女性更多地使用强化词 ;同性之间交流时频繁使用强化词 ;男性与异性谈话时 ,使用强化词较多 ;社会地位、人物性格与性别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强化词的使用。
2003年03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53 ] - 陈昌来,胡建锋
本文考察“做主、保密、当家、过目、降职、把关、帮忙、护航”等一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 ,这类动词从语义关系上看 ,都可以带受事成分 ,但它们的受事成分又都不能做动词的宾语 ,所以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及物动词。文中归纳出这类动词所构成的句式及其变化 ,分析了施事和受事之间的语义关系 ,重点解释了这类动词的受事成分不能做宾语的原因 ,对汉语是否有非宾格动词或作格动词等提出一点看法。
2003年03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486 ] - 谭春健
本文以“了2 ”为例 ,探讨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接口的操作步骤 ,落实“了2 ”这一重要语法项目的编纂与实施。在理论层面我们不囿于对“了2 ”作意义的表述及其在语法体系中的定位 ,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了2 ”所在的句法格式进行下位分类 ,并试图在语法分析和教学表现之间建立可行的链接。
2003年03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648 ] - 2003年03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