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世方2004年0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1 ]
- 2004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1 ]
- 2004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2004年01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7 ]
- 2004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7 ]
- 2004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1 ]
- 马箭飞
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讨论了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以及教学模式的含义 ,揭示了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对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2004年01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6 ] |[阅读次数:502 ] - 李晓琪
本文讨论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提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从功能出发、重在应用 ;语法、词、语境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理解 ;语言由语法化的词汇和大量的语言板块构成等观点。主张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 ;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 ;着眼语篇 ,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2004年01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1 ] |[阅读次数:559 ] - 程相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使用的教材 ,起源于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本文较为详细地考察了《番汉合时掌中珠》以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 ,将它们分为三种形态 :以词语为中心的教材、以课文为中心的教材以及以语言结构为中心。
2004年01期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527 ] - 王海峰
语言中的构词平面和句法平面上存在着自指和转指现象 ,构词平面上的转指不仅可以是有标记的 ,而且也可以无标记。语言中的转指究其实质是转喻在语法上的体现 ,一定的认知模型内以显著的东西转喻不显著的东西是一般规律。在概念上动作和事物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比部分突出 ,因而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体词化 ,特殊情况下才体词性成分谓词化。谓词性成分转指施事受事等受相关度的制约。无标记转指有其制约性。
2004年01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444 ] - 曾美燕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的结构助词用法为突破口 ,通过考察反映当今北京口语的二十余部当代小说 ,试图证明结构助词“的”与指示代词“这 /那”在功能上有共性。
2004年01期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409 ] - 李炜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处置式、被动式以及与处置式密切相关的“N受 N施给VP”式中的助词“给”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 ,这些句式中的“给”性质是相同的 ,有其共同的语法、语义特点 ,在句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处置 /被动语势。
2004年01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318 ] - 税昌锡
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朦胧阶段、萌芽阶段和探索阶段。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反映了人们对语义指向认识的不断加深。文章最后对语义指向研究进行了展望。
2004年01期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412 ] - 沈三山
本文以乒乓球解说为语言材料 ,进一步探讨语言评价在特种语篇中的体现形式和构建功能。通过对乒乓球现场解说的观察和分析 ,我们认为语言评价的体现形式既有语用的 ,也有语篇的。语言评价具有显著的对比性 ,就运动员来说 ,可以进行自身对比和互相对比 ;就比赛来说 ,可以进行局部对比和全场对比。语篇评价和语篇的信息结构、语篇的主题、体育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值得分别进一步研究。
2004年01期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8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