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 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

    杨永林;程绍霖;刘春霞;

    本文主要介绍双语公共标识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构建一种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介绍“千百十”抽样概念与“网格定位”调查方法,依据所得海量图片文本数据,区分拼音化、信息性、文本性、跨文化4个主题研究,并对拼音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说明拼音化在双语路标文本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重申了社会语言学与跨学科视角对于双语公共标识研究的重要意义。

    2007年03期 No.1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老百姓”一词的语用模糊性

    黄明明;

    本文对“老百姓”一词的语用状况作了较为具体的考察,揭示了在不同语境中“老百姓”指称对象的外延不稳定现象,认为这种语用模糊在模糊语言研究中有新的认识价值,并对这种现象的性质和发生原因作了探讨。

    2007年03期 No.125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研究

    刘宇红;余晓梅;

    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出现频率很高。人们习惯于将紧迫的、对抗性的工作理解成一次军事行动,并以此为根隐喻生成八类派生隐喻和更多的次级隐喻。现代汉语中军事隐喻的泛滥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2007年03期 No.125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汉语军话概述

    黄晓东;

    军话是由历史上的驻军或军屯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军话重新进行了定义,概述了全国军话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历史,并归纳了军话的性质特点。文章最后指出,军话作为一种濒危汉语方言,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研究价值。

    2007年03期 No.125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京津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教学法与教材编写研讨会”召开

    2007年03期 No.125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

    李泉;

    实用性最基本的要求是教材的内容对学习者有用,教材的编排好教易学。从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教材的实用性本质上是一个实用程度的问题,是一个优选优化的问题,是一个使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的问题,是一个教外国学生什么样的目的语语体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现行教材在实用性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007年03期 No.125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2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8 ] |[阅读次数:4 ]
  • 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统计分析

    刘春梅;

    本文筛选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80组单双音同义名词,对这些同义名词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偏误分布不平衡;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受量词修饰时的偏误等。导致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2007年03期 No.125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0 ]
  • 语言类型研究与汉语教学

    徐丹;

    汉语与西方语言在类型上差异比较显著,解释汉语语法需要比较汉语与其他语言在类型上的特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从语言类型的角度看,实属不同类型。如果能利用现有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汉语教学中有的问题就会有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

    2007年03期 No.125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英汉结果补语结构中补语形容词的差异

    彭国珍;

    本文研究了英语和汉语不同结果补语结构对补语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差异,然后通过分析结果补语结构的事件构成特点和英汉形容词的不同语义特点对这一差异给出解释。

    2007年03期 No.125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9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节奏支点初探

    刘现强;

    英语节奏研究的成功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支点展开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从汉语词重音的论争和汉语重音同英语重音的区别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重音不是汉语的节奏支点。然后,本文从诗歌格律的研究中找到了汉语的节奏支点候选者——停延,并通过自然语言的验证而确定停延是现代汉语的节奏支点。

    2007年03期 No.12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2 ]
  • 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

    陈前瑞;张华;

    本文将类型学中完成体与完整体的区分应用于汉语体貌标记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的历时研究,追踪从《祖堂集》到《三朝北盟会编》“了”用法的变化,发现“V了VP2”由以事件先后关系为主发展成以广义因果关系为主,《祖堂集》的“VO了VP2”到《三朝北盟会编》的“V了OVP2”也发生了同样变化。“V了O”主要出现在原因与结果小句,说明词尾“了”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主要功能还是完成体。即便现代汉语词尾“了”的基本功能是完整体,但仍保留了某些完成体的用法;句尾“了”的基本功能是完成体,有些用法趋近于完整体。

    2007年03期 No.125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9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语气助词“呗”的情态解释

    徐晶凝;

    语气助词“呗”的核心情态意义是述唯弃责,即说话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所做断言或发出的祈使)是唯一的可能,而且主观上认为那是听话人或大家都应当知晓的,他只是将这种可能性说出来了而已;另一方面,说话人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轻率发话,并放弃自己可以对听话人的交际身份做处置的责任。

    2007年03期 No.125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汉语“有着”句的考察与分析

    刘顺;潘文;

    “有着”句是现代汉语中新近出现的书面语句式。只有肯定形式,没有否定形式后段部分的中心词以抽象名词最为常见,而且一定要出现定语。“有着”句有两种表义类型一种表领属关系,一种表存在关系。“着”的出现与体意义的平衡和语音节律有关,其语法意义凸显静态持续特征。语用上,“有着”句的焦点位于后段中心词前面的定语上。在表达上“有着”句倾向于表达正面、积极的内容,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有扩大的倾向。

    2007年03期 No.125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反复问句中的附加语

    彭家法;

    本文认为汉语反复问句中“A不A”成分的基础位置在INFL,并将附加语分为三类:V′附加语、VP附加语和TP附加语,不同类型附加语的辖域性质决定附加语在反复问句中的分布。

    2007年03期 No.12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