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淑美;施春宏;
本文以阎连科作品中使用的重叠形式为例,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探讨了重叠形式在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文章描写了阎作中丰富的重叠类型和复杂的重叠方式,分析了临时重叠形式尤其是特殊重叠形式的结构关系和语义特点。阎作中的各类重叠形式体现了共同的语法意义,即都是表示一种增量,而这些可能形式现实化的前提就是体现特定的语用功能。语言研究不但要考察现实语言现象,而且要考察可能语言现象,尤其要考察可能现象现实化过程中的制约条件和交际价值。
2007年04期 No.12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周上之;
双音短语词化和双音词短语化是离合字组产生的根源,其动力是汉语单双音节的相互作用。虽然离合字组是汉语特有的语词现象,但是离合却是汉语音节组合的普遍规律。
2007年04期 No.126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治平;
会话结构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有关会话结构单位的歧见,指出话元是会话的最小单位,话对是会话的基本单位,提出了“话位”、“共享话元”、“话位缺元”等概念并分析了其实践意义,最后结合曹禺的《北京人》和鲁迅的《伤逝》进行了相关研究。
2007年04期 No.12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欣;
本文运用认知背景下的事件语义学理论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语义差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作为事件否定词,“不”是未然事件否定词,“没(有)”是已然事件否定词;作为状态否定词,“不”是内部状态否定词,“没(有)”是外部状态否定词。文章还论证了这一分析在概括性和解释力上都优于传统的语义描写和语义特征分析。
2007年04期 No.126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0 ] - 张建;谢晓明;
动量词“遍”和“次”在计量动作次数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选择上。选择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只是反映出一种语用上的倾向性,“遍”侧重于计量动作的过程性和周遍性,“次”侧重于计量动作的事件性和整体性。最后我们从“遍”和“次”古代用法的差异以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总括扫描”和“次第扫描”理论对这种语用倾向存在的合理性做出了初步的解释。
2007年04期 No.126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宋文辉;
张赪(1997)提出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音节数目是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最重要因素,戴浩一(1985)认为“在+处所”在句子所表达的事件中的认知语义地位决定其句法位置,其语义类型与句法位置的匹配规律体现了时间顺序像似性。本文支持戴浩一的观点,认为音节数目限制的说法不仅不能否定戴浩一的观点,反而从反面支持了他。有学者认为时间顺序像似性存在一些反例,本文对此提出了商榷。
2007年04期 No.12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孙菊芬;
副词“难道”大致产生于宋元之际,其词汇来源是古汉语中位于谓语位置的偏正词组“难道”。导致“难道”虚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动词“道”进入语义格式“难V”后发生的语用推理功能的凝固,一是“动·宾”式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
2007年04期 No.12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孙晓明;
本文旨在探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关注与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词汇知识的界定、词汇量的测量、词汇发展模式、词汇学习策略、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以及伴随性词汇学习和直接词汇学习等问题,以期推动汉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2007年04期 No.126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8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4 ] |[阅读次数:1 ] - 徐彩华;刘芳;冯丽萍;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汉字分解过程中留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分解体中的错误。结果发现:(1)母语者在笔画增减识别上容易出错,而留学生对方向逆反、部件替换的识别能力比较差;(2)留学生的汉字形误识别经历了不同于母语者到接近母语者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学习汉语的前一年半是汉字形误识别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2007年04期 No.126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2 ] - 王茂林;
本文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情况做了考察。动词重叠有多种形式,简单常用的形式在留学生语料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留学生在使用动词重叠时会出现一些偏误,本文对此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2007年04期 No.126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王尧美;
2000年以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趋向。本文以这些新编对外汉语教材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它们在借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及习得理论等方面所获得的创新成果。
2007年04期 No.126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1 ] |[阅读次数:0 ] - 郭熙;
在对现代华语中以“国、中、汉、华、唐”五字(语素)为上字的相关词的构成及分布进行描写的基础上,说明相关词语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进而讨论社会认同建构对相关语言项目的影响。
2007年04期 No.126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周清海;
在全球化环境下,规范必须既要注意交流的需要,也要顾及各个区域相对的自主性。过分强调自己的自主性、自己的语言特色,不只妨碍国际间的交流,也使自己陷于孤立。如何在交流和自主之间保持平衡,是各华语区应该慎重考虑的。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扩展,普通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将使各地华语相互靠拢,使华语原来具有的共同核心更加坚实。但是,这个影响应该是在交流中逐渐发生的,而不是强行统一的。如果要这种趋同更显著,华语区之间就必须有更大的共识。
2007年04期 No.126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本刊记者;2007年04期 No.126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