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 对话语境与副词“可”的交互主观性

    张旺熹;李慧敏;

    本文从对话语境出发,以实际语料分析为基础,探讨副词"可"的语义功能,认为古代汉语动词"可"的"许可"义是现代汉语副词"可"种种语义功能产生的基础。副词"可"往往出现在对话框架中,用以突显听者/说者的[预期],从而激活对话的交互性。概括地说,副词"可"是用来观照听者/说者之间的主观期望,从而激活对话交互性的一个元语言成分。

    2009年02期 No.13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452 ]
  • “还NP呢”构式分析

    郑娟曼;

    本文在"反预期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期望信息"这一概念,并将两者予以比较。说话人针对语境中提及的信息提出与受话人预料相反或相背的信息时,那么该说话人表达的是一个反预期信息。若有关某人或某事存在的现状或发展结果对于说话者来讲是非期望的,那么说话者表达的是反期望信息。"还NP呢"构式存在两种次标记构式:一是表达反预期信息的构式;二是表达反期望信息的构式。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广义的"否定"义表达法。

    2009年02期 No.13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0 ] |[阅读次数:407 ]
  • “吧”的意义、功能再议

    周士宏;

    本文重新考察了语气词"吧"的语法意义和话语功能,认为"吧"是信疑(确信与疑问)之间表示"不确定"的情态语气词,可以用在陈述、疑问和祈使句中。作为话语缓和成分,"吧"的主要功能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语气。由此可以统一解释"吧"的各种用法。

    2009年02期 No.136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515 ]
  • 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语法化——以“S是AV的O”句式为例

    龙海平;肖小平;

    本文以"S是AV的O"①句式为例,重点分析现代汉语已然义"(是)…的"类句式和等式判断句之间的语法化渊源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绘出"现代汉语典型‘是…的’类判断句语法化进程图",余论进一步分析了已然义"(是)…的"类句式语法化的类型学意义。

    2009年02期 No.136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46 ]
  • “足足”的小三角查析

    宋晖;

    本文全面描写了"足足"结构,认为"足足"结构是一种涉数结构,该结构否定缺失,具有若干的量相关性,有惟数性的语义特点,并分析了该结构表达说话人认定的超量特点时带有的语用含义。通过对该结构与容器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该结构[+满或饱和]这一特征的获得途径。

    2009年02期 No.136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52 ]
  • 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吴伟平;

    本文主要讨论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语用框架的理念并探讨这一框架的定位、构成和功能等相关问题。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作者强调得体地运用语言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所以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语境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有机部分,把语用为纲的理念系统地落实到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作者认为语用框架是语言运用中的语境因素的总和,其功能之一与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相关,包括用语言交流时的人、地、时三大因素,功能之二与辨义相关,主要包括共享知识、语言习惯和语言社区三个主要因素。不同的教学大纲代表了不同的语言观和教学理念,但任何类型的语言教学大纲都必须有自己的体系。文中比较了不同大纲的异同并就语用为纲的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操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2009年02期 No.136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664 ]
  • 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编后

    孙德金;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经历50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本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从研究内容、成果数量、学术园地等几个侧面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并基于量的表现对学科各分支领域的研究状况做了一定的分析。

    2009年02期 No.136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795 ]
  • 外国留学生多义副词“就”的习得考察

    黄露阳;

    本文通过对76万余字的自然语料的分析,考察外国留学生对副词"就"的六类用法的习得顺序及使用特点。研究表明:"就"在句法上的连接功能最先习得,接下来习得的是对时间表达主观评价的功能,最后习得的是表限定的语义功能和表语气的语用功能;先习得的用法使用频率高,后习得的用法使用频率低。本文还从留学生的习得顺序与教材编排顺序、留学生的习得与汉族儿童的习得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2009年02期 No.136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456 ]
  • 汉字教学中部件策略训练效果的研究

    柳燕梅;

    本研究通过自然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验,探索了汉字部件策略的训练教学中,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方式对学生策略使用的影响,以及训练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策略使用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策略训练会使学生的策略使用频率有所提高,分散训练方式的效果略优于集中训练的方式,两种方式效果的差异极其接近显著;但对欧美学生和东南亚学生的教学效果无显著差异。

    2009年02期 No.13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400 ]
  • 隐性课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张红蕴;

    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和教学活动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潜在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它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层面的某些内容发生改变。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隐性课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调规划和优化发展,创造最佳的对外汉语教学环境,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2009年02期 No.13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514 ]
  • 米道斯拼音方案对威妥玛拼音方案的影响

    王为民;

    妥玛斯·米道斯在他的《随笔》中提出了第一个公开出版的以北京话为描写对象的罗马字拼音方案,这个方案是在罗伯特·托姆方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托姆方案用的是莫里逊方案,而莫里逊方案是以南京话为描写对象的。米道斯方案虽然对托姆方案修订得并不彻底,但在取消入声韵,设置舌面前音,用数字1、2、3、4分别表示上平、下平、上、去四声方面开创了描写北京话的先河。米道斯方案对威妥玛方案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2009年02期 No.136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16 ]
  • 北京话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探析

    李咸菊;

    本文探讨北京口语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是不是"、"是吧"这两类疑问结构体虚化为话语标记的原因和过程,描写了作为话语标记的"是不是""是吧"的主要话语功能和社会分布情况。

    2009年02期 No.136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601 ]
  • 中英促销信函体裁对比研究

    尚智慧;

    本文从交际目的、图式结构和语言特征三方面对比中英促销信函体裁的异同,并运用跨文化研究及语用学的理论和发现对差异进行了诠释。本文分析显示,在体裁研究中加入跨文化视角对于国内的商务英语教学有现实意义。

    2009年02期 No.136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4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