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简讯

庆祝北京语言大学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立30周年专栏

  •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建设新思维

    赵菁;

    新世纪留学生高等教育面临着重大的转型,这给汉语言专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人才培养的类型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专业培养体系如何与国际社会接轨,人才培养的实质性内容包含哪些方面,课程设置、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如何变革,都需要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应对。

    2009年03期 No.137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43 ]
  • 不同文化距离下的态度与习得水平调查研究

    闻亭;

    以"文化适应假说"为理论框架,本研究探讨了低级、高级习得水平的欧美、日本、韩国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在态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习得水平与态度在整体上成负相关,但呈现上升、下降、回升的走向;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在三种态度上显著优于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文化距离远的学习者在态度上优于文化距离近的学习者。

    2009年03期 No.137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534 ]
  • 谓词性AABB加叠的语义分析

    李艳华;

    本文从语义角度对谓词性AABB加叠进行考察,认为此格式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调量和交替两种。这种格式在语义功能上表现出"动作→状态→性质→指称"的转化轨迹,究其原因是其在一定程度上语义主观化的结果。

    2009年03期 No.137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40 ]
  • “着”与“正”、“在”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

    陈忠;

    "着"、"正"、"在"之间分布和替换条件的对立根源于四束对立特征:[±终结][±达成][±共享式伴随][±已然]。这些对立特征源自"附着"、"现存"以及"核心-边缘"图式的对立。"着"、"正"、"在"的句法和语义条件是上述因素的具体表现。

    2009年03期 No.137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89 ]
  •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王治敏;

    本文考察了汉语名词隐喻表达中源域词语的分布规律,总结归纳出源域是人、动物、植物、自然物、自然现象、建筑物等类别的隐喻特点,同时也挖掘出这些领域从名称、部件、动作、行为等有价值的映射规律。通过源域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认,源域词语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和实物相关的抽象属性特征,隐喻的映射就是把这些已知领域物体的典型特征及相关属性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

    2009年03期 No.137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409 ]

  • 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

    刘云;李晋霞;

    本文以功能和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以"词"与"短语"的划分为目的,探讨频率与"词"之间的关系。频率是词化的重要动力,频率对词感的制约具有认知心理与语言理解上的依据。文章提出了词与短语识别的"动态观",认为"连续统"与频率相结合将有助于解决词与短语的划界问题。

    2009年03期 No.13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352 ]
  • 影响领属结构歧义解读的语义辖域因素

    司富珍;

    时间定语、限定词或量化词的出现往往导致领属性结构产生歧解。本文认为时间定语、限定词或量化词等限制词在各自领属结构中都会激发一个限制算子,这个限制算子与限制词之间存在呼应关系,并可能促发限制词的移位以核查其[+M]的特征,它们语义辖域的不同是造成这些领属结构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9年03期 No.137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29 ]
  • 书讯

    2009年03期 No.137 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

    帅志嵩;

    "哭湿"类动结式经历了从"广义连动→狭义连动→动补结构"的衍生过程,隔开式是其词汇化的一个阶段。不同语言表达结果具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词汇化。汉语的动结式具有较高的词汇化程度,整合程度较高,这是汉语动结式的配位不同于韩语、日语、英语等语言的重要原因。

    2009年03期 No.137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566 ]
  • 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

    应学凤;

    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的音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统计结果表明,表"正面"的反义词的元音、辅音和声调的音响度常高于表"反面"的。表"正面"的反义词的声调多为平声,表"反面"的反义词多为仄声的现象还可以用标记组配来解释。正面词通常为无标记项,反面词为有标记项。从标记的角度看来,阴平、阳平是无标记的,比较省力,上声、去声是有标记的,比较费力。表正面、反面的反义词可以与平声、仄声两个范畴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式:表"正面"的反义词与平声是无标记组配,表"反面"的反义词与仄声是无标记组配。

    2009年03期 No.137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620 ]
  • 中国大学生自我介绍之问卷调查分析

    何恒幸;

    中国人的姓名因汉字的独特性而有各种不同的口笔头自我介绍方式。对在广东省就读的2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自我介绍的主要方式是借词法(56.4%)、借名法(20.6%)和笔画偏旁拆解法(19.7%),这些均有一定的运用理据。

    2009年03期 No.13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3 ]
  •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徐彩华;

    本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考察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结果发现,(1)教学效能感由8个主成分构成,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对语言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对教学的情感体验。其次,对文化比较的关注、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外语和才艺等其他因素也起一定作用。(2)语言点讲解的自我评价是语言教学自我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能减少教师对教学的焦虑感。(3)对教学的情感体验中对教学没有压抑感很重要;一些积极个性特征如亲和力、感染力、耐心等也有助于建立积极体验。(4)专家型、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差异。本研究对汉语教师评价、选拔、培训及自我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09年03期 No.137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463 ]
  • 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

    周文华;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式,使用频率较高。本文在较大规模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典型兼语句的正确用例和偏误用例,并与本族人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最后结合学生使用的正确相对频率和偏误相对频率,得出外国学生兼语句的习得顺序。最后,结合大纲、教材的编排,建议把使令类兼语句细化,并在一年级上下学期讲授。

    2009年03期 No.137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465 ]
  •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策略探索

    宋益丹;

    现有的声调教学模式缺乏对声调性质、发声方法的阐释,很难循序渐进分层次教学,难以和语言交际接轨,教学方式也相对单调且不够直观。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声调偏误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存在静态声调与语流声调偏误不一致的情况。由此,我们提出三点改进策略:(1)在获得声调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感性认识;(2)以交际为原则,分层次教学;(3)使用Praat软件进行反馈式教学。

    2009年03期 No.137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5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2 ] |[阅读次数:657 ]
  • “汉语写作入门”教学模式刍议

    张宝林;

    本文考察了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若干思考,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汉语写作入门"课程提出了"写—评—写"教学模式,以此作为改进初级阶段写作教学的基本对策。其基本精神是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训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2009年03期 No.137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487 ]
  • 《语言教学与研究》在同类核心期刊中排名全国第三

    2009年03期 No.137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