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简讯

  • 北京话与北京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正>北京话与北京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6月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话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教育部语用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30位学者参加会议。胡明扬、冯蒸、周一民、周庆生、贺阳、叶青、周建设、曹志耘、张云秋、张伯江、孙茂松、史金生、刘

    2009年04期 No.138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8 ]

  • 《论语》之论语

    李宇明;

    《论语》基本上是带着语言伦理学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的,主要论及慎言恶佞、言行相副、言而有信、言语合礼、言必有用、言当雅顺等。本文系统梳理了《论语》对语言和语言行为的论述。

    2009年04期 No.13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52 ]
  • 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

    李如龙;

    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作为单音词和语素,是汉语的结构因子。为了适应汉语的发展,汉字不断调整字形和读音,用字义合成和连音变读以构成多音词、扩展词汇,用字义虚化以生成语法成分。汉字扩大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分歧,也实现了二者的转化,汉字还沟通了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为语言和国家的统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东亚文化交流做了贡献。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对于总结汉字改革的经验教训、认识汉语的特征并推动汉语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2009年04期 No.138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2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371 ]
  • 启事

    <正>一《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创刊于1979年。为了庆祝创刊三十周年,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本刊编辑部整理编写了《〈语言教学与研究〉三十年总目录》,辑录第1-138期(1979年第1期至2009年第4期)发表的所有文章约2000篇。总目录分为"分类索引"和"作者索引"两大部分。"分类索引"按文章的内容分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习得研究、语言测试研究、对

    2009年04期 No.13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事件终结性的语言表达

    林巧莉;韩景泉;

    终结性是标记事件在时间上有界与无界的语法范畴。本文从动词所表达的情景类型出发阐述了终结性的本质;在分析动词词缀、句法结构、宾语名词、时量短语等影响终结性构成的语言因素基础上,探讨了终结性的语言表达手段;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等语言的比较研究,指出不同语言表达终结性的手段具有对称性,并提出了终结性的语言表达遵循的普遍原则:语法手段能够超越词汇手段,词汇手段受排他性原则的制约。

    2009年04期 No.138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1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458 ]
  • 书讯

    <正>《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综合课本》1-8册,郭志良、杨惠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册约40元,附MP3盘1张。该书还配有《教师用书(教案)》、生词卡片、汉字练习册和相应的《听说课本》。该书1996年出版,2007年修订后再版,强化了原书的优势和特点,替换了内容过时的课文,增加了鲜活的新词语,精简了注释和部分练习。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2009年04期 No.138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

    陈前瑞;王继红;

    本文研究近代汉语句尾"来"表示过去发生与过去经历两种用法的演变。通过分析唐代以前汉译佛经材料中句尾助词"来"的早期用例的用法特点,提出"来"的过去经历义源于其过去发生义,感官动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分析《祖堂集》、《古尊宿语要》以及《西游记》中的句尾"来",探讨了"来"的体貌用法的进一步发展。句尾"来"的演变无论是从体貌范畴还是传信范畴的语法化来看,都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

    2009年04期 No.138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2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571 ]
  • 从认知图式看“再”的语义演变

    李秉震;

    现代汉语的"再"存在多种意义,它们是"再"语义演变过程不同阶段沉积的结果。文章从历时角度讨论各种用法产生的过程,并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分析演化的动因。

    2009年04期 No.138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329 ]
  • 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的差异及认知模式

    吴颖;

    本文以量度类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如:"高一高大、矮一矮小、长一长久、宽一宽厚、深一深重"等为研究对象,在大型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揭示它们的功能差异。将训诂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证明双音词汇化的动因是"明确表义"的需要,双音之后经语义融合而产生更多意义,词的多义性是通过一定的认知模式产生的。论证了同素近义单双音节形容词之间的转变过程也是认知机制中的转域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模式来实现的,并初步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此应采取的不同策略。

    2009年04期 No.138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1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412 ]
  • 形容词、动词重叠对语义认知的影响

    王贤钏;张积家;

    本文通过三个心理语言学实验考察汉语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语义的认知。结果表明:(1)在单字词和句子语境条件下,均得到形容词重叠的语义增量效应和动词重叠的语义减量效应;(2)形容词重叠的语义增量效应符合语言的数量象似性解释,而动词重叠语义减量的原因在于动词重叠式"VV"是动词结构"V一V"式的认知等价式。

    2009年04期 No.138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3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432 ]
  • 二语习得研究语言学视角的理论思考——形式—形态分离与句法—形态映射

    戴曼纯;康悦;

    中介语语法是既非L1语法亦非L2语法的自然语法,语法知识并不总是有形态表现,形态运用不能作为二语习得的充分必要证据。形式和形态不是同一个概念,形式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形态则是具体实现,二者未必有一一对应关系。显性形态的习得与抽象句法知识的习得可能是分离的,并非同步,句法和形态的映射才是二语习得的关键;中介语语言能力取决于学习者的句法一形态映射。

    2009年04期 No.138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31 ]
  • 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陈满华;

    构式语法重视特异性和边缘现象、主张"所见即所获"、构式具有习语性,语法和词汇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Goldberg等的相关实验反映了语言学习者理解句子时对构式意义的依赖。构式语法理论及相关实验可以给二语教学多方面的启示,我们提倡树立二语教学的构式观:注重词汇与语法的过渡环节、处理语言现象时重视构式义的阐释以及淡化语法规则的作用、强化结构的独立性。

    2009年04期 No.138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5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9 ] |[阅读次数:448 ]
  • 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与发展

    谢谜;

    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由联想测试调查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与发展。结果表明,母语心理词汇主要是语义关联,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则因二语学习者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初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主要是语音联接的,而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则以母语语义联系为主。由此,我们得出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从二语语音关联发展到母语语义关联。

    2009年04期 No.13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433 ]
  • 不同认知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分析

    吴思娜;刘芳芳;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知识技能条件的角度,对不同认知风格的留学生进行了汉语学习需求的分析。结果显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在讲练比例、提问方式、纠错方式的要求、喜欢的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偏爱的教学活动上都存在差别,对这些不同需求的了解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2009年04期 No.138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2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651 ]
  • 知觉训练和日本留学生汉语辅音送气/不送气特征的习得

    张林军;

    本文探讨知觉训练在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辅音送气/不送气特征中的作用,发现:知觉训练不但可以促进感知,还可以改善发音;知觉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到具有相同区别性特征的其他音位上;知觉训练的效果可以长期保持,发音能力可以得到持续改善。研究结果表明知觉训练可以有效克服语音习得过程中的"化石化"现象,对进一步改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效果和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年04期 No.138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89 ]
  • 从“埋单”到“买单”:粤语模因在普通话中的复制

    林秋茗;

    根据模因论,粤语通过被模仿而复制成为普通话,就成为了"粤语模因"。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包括"同义异形"的基因型传播和"同形异义"的表现型两种方式,粤方言词"埋单"在演变成普通话"买单"的过程中就先后经历了这两种方式的传播,复制传播的原因,主要来自人们模仿"埋单"的心理动机。享受"戏拟"的乐趣以及求新脱俗、追求时尚的社会心理都促进了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2009年04期 No.138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2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