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兵;罗宇;张丽;
本文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内容选择、语言难度和练习设计等指标对九部汉语文化教材进行系统考察,并对比中外二语文化教材。论文指出:部分汉语文化教材对象不明确,内容多为古代文化知识,课文语言难度过高,语言知识技能练习过多而跨文化交际体验型练习不足。最后,文章提出了汉语文化教材的开发策略。
2010年05期 No.14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6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6 ] |[阅读次数:0 ] - 郭晓麟;
本文针对当前对外汉语教材语法教学的非典型示例,提出了典型例句选取的四个基本语用原则。文章同时认为,教材非典型示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语法项目编排原则观念的转变,即从对语法系统的关注转为对语法项目个性的关注。
2010年05期 No.145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田靓;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交际教学法鼓励教师和学习者直接使用目的语开展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活动。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面临挑战,一些研究者认为,应该重新评价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和使用对比翻译进行教学这两种策略的优劣之处,并认为翻译教学对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尝试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考察采用翻译策略习得/学习词汇对于初级汉语学习者在新词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翻译策略对初级汉语学习者而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词汇教学模式和词汇习得策略,但它在词汇记忆和词汇应用上的影响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学习者词汇记忆的效果。
2010年05期 No.14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捷;何自然;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汉语教学是利用语言模因的特点帮助学生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模因的传播规律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语言现象不断加以巩固,在大脑中形成长久性、多产性、保真度高的语言模因。为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模因在各阶段的生存率,促进语言模因在学生大脑中的记忆和储存。
2010年05期 No.145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0 ] |[阅读次数:0 ] - 陈申;薛馨华;
汉语教学如何走向世界,取决于能够胜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工作的汉语教师。目前中国大学即将开设国际汉语教师硕士课程,国外培养汉语师资的教育动向就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本文揭示和展现了西方汉语教师的培养动态,并就传统的培养汉语教师的方案进行批评性讨论,主张对传统模式实行"解构",从理念的角度探索跨国培养汉语教师的新途径。
2010年05期 No.145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陈卫恒;
表示身体部位的"足"字,何以有"充足"的用法。本文从"相因生义"的词义演变规律出发,通过考察"止/趾"系列同义字的"脚"、"停止"等义项的关系及其对"足"的影响,说明了"足"与"止"、"知足"与"知止"的可类比性,提出表示身体部位的"足"与表示"充足"的"足"为同源引申关系而非异源同音关系的假设,并从认知的角度对有关演变路径进行了初步论证。
2010年05期 No.14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傅惠钧;
本文讨论近代汉语中"VnegVP"正反问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文章分"现象考察"和"动因分析"两部分。认为:"VnegVP"正反问始于元代,成于明清;潜规则存在的先决条件、语言发展本身的需要、系统类化的推动以及方言的影响等,是此类问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0年05期 No.14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朴乡兰;
本文从三个角度对处所类把字句的演变进行分析:"把"后处所宾语的处所性和受事性的强弱;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动词后面有没有补语和补语的语义指向。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揭示了这些成分之间的语义制约关系。
2010年05期 No.145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0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浩;
"都XP了"构式具有三重意义:(1)事态已然;(2)对事态已然性的强调;(3)对已然事态极性程度的强调。前两重意义应归属于构件及其组合关系;第三重意义则归属于构式整体。"都XP了"构式的存在具有理据性,回溯推理显示它承继于非典型"连"字句。
2010年05期 No.145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2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黄洁;
本文将隐喻看作一种参照活动,运用Langacker的参照点理论,提出理解隐喻名名复合词涉及直达式、并联式、链式和阶梯式参照活动。研究表明,对名名复合词进行隐喻识解的理据是N1和N2关系匹配错位以及意义和语境匹配错位;名词所指事物的特征凸显度、事物之间的相似度以及常规关系是理解隐喻名名复合词的概念基础;通过一个事物认识另一个事物是理解隐喻名名复合词的认知机制。从本质上讲,理解汉语隐喻名名复合词的过程,就是以N1和(或)N2为出发点,激活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集,以隐喻的方式建立事物之间的参照关系,从而实现N1和N2的关系匹配以及N1N2的意义和语境的匹配。
2010年05期 No.145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沈怀兴;
本文针对联绵字语素判断分歧严重的问题提出用历史考证法判断联绵字语素的观点,为弄清现代联绵字观念的实质提供了一种思路。继而考察了《汉语大词典》解释"联绵字"所举的例词,发现它追随现代联绵字观念释"联绵字"却未举出一个恰当的例词,表明现代联绵字观念值得反思。文章最后对汉语古有特殊构词法之说提出疑议。
2010年05期 No.14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武和平;王玲燕;
"山寨"一词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基于Google的搜索结果,对该词的使用情况、应用范围及搭配组合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并针对这一语言传播现象从模因论概念和模因周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其生成、复制、传播和意义演变的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揭示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
2010年05期 No.14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2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谭业升;陈敏;
本文是以自建的经济报刊隐喻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语经济隐喻进行的一项历时研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几种主导性概念隐喻,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一方面两时期共享主要的概念隐喻和基本意象图式;另一方面,两时期的隐喻所凸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足以体现出隐喻在两时期加强和构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隐喻的体验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在使用中相辅相成。
2010年05期 No.14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石姝慧;
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工具,搜集中国人在面对无端指责时的回应话语。与Tanaka等人2000年的一项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数据表明:在面对无端指责时,中国人认为安抚抱怨者很重要;回应策略中,中国人会更多地采用施为用意表达策略(IFID)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当抱怨者应对问题负主要责任时,人们会更多地采取不确定责任策略。
2010年05期 No.14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