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家煊;许立群;
本文从汉语流水句的特性——并置性和指称性——看先秦"名而动"结构,进一步支持西门华德和赵元任对"而"的定性:"而"根本上讲是复指代词,兼具强调和连接功能。"X而Y",包括"名而动"、"动而动"、"动而名"在内,都是两个指称语的并置,在线推导主谓关系、主从关系、承接关系。我们应该尊重汉语的事实,摆脱印欧语的"句子观"和"动词中心论",不是把"名而动"前头的"名"补充为一个述谓语,而是把后头的"动"定性为一个(动态)指称语。
2016年06期 No.18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郭继懋;陈爱锋;
"基本形式"观是立足于二语学习者的表达需求而提出的教学理念,是在"异同比较"研究之外的一条新的研究近义形式的路径。文章提出了"基本形式"的概念和类型,论证了表达取向性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探讨了"基本形式"观下针对具有相同表意功能的语言点的教学方针。文章着重指出:词语间的差别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并非所有差别都是教学中需要教的。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基本虚词"的研究方法、目前已经进行的相关研究及研究价值。
2016年06期 No.182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钰;
本文运用"支架"的理论框架,围绕一位中国教授对其留学生进行的两次"一对一"面授的论文指导,通过质化个案的方法探究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显性"策略比"隐性"策略的"支架"效果更明显,其中跨文化交际中师生对各自角色的不同理解、学习者理解能力的不足及二语学习者在双重语境中的身份混淆等是影响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要摒弃形式上的束缚,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写作指导。
2016年06期 No.182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朱文文;陈天序;
本文以156名北京语言大学初级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两轮汉字书写测试,重点考察不同类型的书面纠错性反馈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书面纠错性反馈对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均有积极影响,而无反馈的方式对于学习者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不同类型的反馈形式对于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存在不同影响。其中,元语言反馈对汉字书写的帮助最为有效,因此我们认为,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元语言的反馈方式。
2016年06期 No.18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杨黎;
本文以美国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从感谢言语行为的角度,通过书面语篇补全测试考察了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目的语环境对汉语学习者感谢策略的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级学习者比初级学习者表现出了更多语用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016年06期 No.182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汪昌松;靳玮;
容纳句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句式,其主宾语可以颠倒而句义不受影响。本文从方式状语修饰限制和经历体限制两个方面对该类结构中的动词进行重新考察。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该类句子中的动词并非在句法层面生成,而是在后句法阶段的音系层面才引入到句中的。
2016年06期 No.182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秋杭;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以及篇章语法的视角出发,明确汉语关系从句的小句地位,通过汉语关系从句来验证Du Bois(1987)提出的优先论元结构假设(PAS)。研究发现,汉语关系从句中不及物主语关系从句和直接宾语关系从句基本遵循PAS,而及物主语关系从句违背PAS的制约。本文从语体因素的角度对汉语关系从句论元结构的语篇表现进行了解释,认为书面语体信息压力值较高和及物主语关系从句的低及物性特征导致其对PAS的偏离。
2016年06期 No.182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韧;
本文以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结构体系为理论背景,对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偏正名名复合词进行了内部的语义分析。本文认为,复合词内部物性结构与其整体韵律模式有重要关联,在1+2式的名名复合词中,定语名词充当了中心名词的构成角色或形式角色;而在2+1式名名复合词的大多数例子中,定语名词和中心名词之间存在隐含动词,而这个隐含动词为中心名词的功用角色。
2016年06期 No.182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李宇凤;
本文讨论动词重叠在祈使和陈述中的表现差异,证明:重叠动词的特征当中"自主可控、合意愿性、口语随意"为祈使语用特征,而"可延续可反复"是重叠动词的基本特征,其中"可延续"动词受限于已然现实陈述,"可反复"动词倾向于已然现实陈述;祈使与动词重叠的谓语功能,陈述与动词重叠的非谓语功能呈无标记组配,动词重叠的成句能力、不能直接否定等与祈使相关;动词重叠的口语体分布与祈使语用相应,书面语分布适应陈述表达。祈使与陈述语用的差异及共性是动词重叠研究和教学的基础。
2016年06期 No.182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玉芝;
介词"关于"的来源问题,学界一直有争议。自源说观点认为介词"关于"是由古代汉语动介跨层结构"关+于"词汇化而来,本文考察了持自源说观点的学者所引古文例句,认定皆非介词"关于"的可靠例证。我们尽可能穷尽性考察语料后发现,真正的介词"关于"始见于20世纪初的报刊文献及翻译作品中。早期使用介词"关于"的作者几乎都有留日背景,"关于"当是汉语与日语间接接触的结果。我们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保持日语作品原有的正式语体风格,但旧白话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故而移植仿造了介词"关于"。
2016年06期 No.182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艳春;胡凤国;赵艺;
本文尝试用Biber多维度、多特征方法对比分析汉语的辩论和演讲语体。计量结果显示:在确定的65项语言特征中,辩论与演讲在44项语言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宏观上可归纳为8个不同的维度。文章也对两个语体的语言特征与维度差异进行了功能解释。
2016年06期 No.182 103-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