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简讯

  • 第十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召开

    赵春利;

    <正>第十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于2019年10月25日至30日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也是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的庆典系列活动之一。会议由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

    2020年01期 No.201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第二届汉语测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正>2019年12月7日,"第二届汉语测试高峰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报告厅顺利召开。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主办,来自全国51家单位的187名代表参加。论坛以融通、融合为关键词,邀请语言测试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与专家点评,加深了英语测试和汉语测试的融通,促进了汉语作为母语和作为二语的融合,体现了学科间和领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2020年01期 No.201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取向与问题

    李泉;

    新时代、新节点,对外汉语教学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更加关注汉语教学自身的问题,更加坚定探索汉语独特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自信,努力为世界汉语教学提供更多适合汉语教学的理念和理论、模式和方法。西方二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是基于拼音文字二语教学而建构和形成的,不宜径直视为汉语教学研究的标准和依据,应有所吸收有所扬弃。国内几十年一统天下的"语文并进"模式,是拼音文字的二语教学模式,用于汉语教学实则削足适履。汉语独有但基本弃置不用的"语文分开"模式,是扬长避短的优化配置。此外,拼音的教学功能尚未得到根本释放;汉语课程体系未能充分体现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现有某些教学理念和做法需要反思和更新。

    2020年01期 No.20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37 ]
  • 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广西举行

    <正>2019年12月14-15日,《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和广西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近百位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此次青年学者论坛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旨报告。论坛特别邀请《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施春宏、编辑王正刚、高晓虹、李先银和特约编辑郝美玲、陈默诸位老师围绕期刊论文的选题、投稿、写作、审稿、教学实验设计和习得类论文写作等专题内容进行了报告。

    2020年01期 No.20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向2019年度审稿专家致谢

    <正>~~

    2020年01期 No.20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汉语会话中的分类行为及相关理论意义和语言教学应用

    陶红印;

    本文讨论汉语会话中的"分类"话语行为。"分类"行为包括明确或隐晦地将人或事物划分为不同类别的谈话活动。会话中的分类活动有比较系统的言语表达形式,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客观描述、主观分类和主客观混合分类。分类活动常常不单是说话人的个人行为,而是受制于多种互动因素。从互动功能上看,说话人常常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利用分类这种手段表明自己的主观意愿或立场,达到与听话人的交互主观性。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分类现象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语言单位及其本质的理论意义及在汉语语言教学中的可能应用。

    2020年01期 No.201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6 ]
  • 认同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影响

    陈默;

    认同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认同有助于二语能力的提高。本研究通过认同问卷调查和口语语料分析,考察了三种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语言认同)对韩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汉语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认同对汉语二语口语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认同类型不同,影响权重不同。族群认同和语言认同对口语产出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文化认同对口语产出的影响不太显著。(2)学习者母语背景不同,认同对汉语二语口语产出的影响不同。族群认同对韩语母语者的影响较大,语言认同对俄罗斯语母语者影响较大,族群认同和语言认同对巴基斯坦母语者影响相对较小。

    2020年01期 No.201 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9 ]
  • “记得”的叙实性漂移及其概念结构基础

    袁毓林;

    鉴于"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取决于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这一事实,本文尝试考察跟"忘记"类动词意义相反的"记得"的叙实性,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句法语义条件与概念结构基础;顺便讨论"记得"的叙实性的清晰度和置信度,以及情态和疑问对此的影响。文章指出,跟"忘记"类动词不同,"记得"的叙实性不仅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有时还跟主句的现实性相关。并且,非叙实用法的"记得"一般没有否定式。最后,文章讨论了"不记得"怎样从表示不确定的非叙实用法引申出表示婉转否认的用法。

    2020年01期 No.201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 ]
  • 指示与非指示:汉语言谈交际中“那个”的用法

    乐耀;

    文章考察"那个"在真实言谈交际中的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的使用差异。研究发现,其扩展功能的用法远高于基本功能。在诸多扩展用法中,使用频率由多到少呈现如下趋势:占位填充>引入话题>构建列举项。"那个"的非饰名用法与饰名用法在语法和语音表现形式上有诸多差异,比如量词的选用、线性序列位置、名词的性质、单位之间的韵律表现等。有标记非饰名用法的"那个"所呈现的各种扩展功能是语用化的结果。

    2020年01期 No.201 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9 ]
  • 论情态是一个语义兼语用的概念——从道义情态义的表达方式与行事特色谈起

    谢一;

    情态早已远远超出了与命题真值以及可能性等有关的语义范畴而进入到语用范畴,它既是一个语义概念,也是一个语用概念。通过分析情态意义是如何借助情态助动词来表达的,明确情态所具备的性质。当情态意义通过情态助动词自身词义从句子语义层面来表达,则为语义性质的情态;当情态意义依靠全句之上的语用推理获得的语用意义来表达,则为语用性质的情态。道义情态具有这样的双重性质,其中道义指令是语义的,而道义承诺是语用的。双重性质的呈现除了与道义情态义所带有的行事特色有关之外,还与其实施的行事行为发生在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区分有关。

    2020年01期 No.20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 ]
  • “挺”的情态确认与对比预期否定

    李宇凤;

    本文从交际互动的角度,证明程度副词"挺"是在预期否定的对比语境下肯定相关性状的礼貌客气的情态确认标记。"挺"表情态确认,不受程度量调节,不能被否定,适应言语行为对比、前后表述对比和特征描述的言外对比三类语境,实现相应的预期否定和性状确认功能。对比语境中的交际互动,塑造了"挺"作为礼貌客气的情态确认的独特性。

    2020年01期 No.201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 ]
  • 制图理论与形容词谓语句的自足性

    熊仲儒;杨舟;

    完句跟完句范畴相关,该范畴的完句特征由有语音或有句法体现的功能核心为之定值。英语时制范畴有屈折特征,可满足完句的需要,也使得谓性范畴必须实现为系词;汉语时制范畴没有屈折特征,这使得谓性范畴不必强制性实现。汉语缺乏某个功能范畴的强制性实现,会表现出句子的不自足效应,但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论元层以上的功能范畴的实现来补救。"很"没必要分析为系词,也没有必要跟时制范畴关联。作为量度范畴的语音形式,"很"可以为完句范畴的特征定值,并达成完句。

    2020年01期 No.201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7 ]
  • 双项名词句的歧价效应

    莫启扬;文旭;成军;

    双项名词句"NP_1,NP_2(都/也)V"是现代汉语常见的一种主谓谓语句,其特别之处在于具有"题元互换"的歧价效应,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的句法环境。文章从题元实现的角度讨论该句式的歧价效应及其产生歧义的句法、语义条件。双项名词句是SVO常式句话题化的结果,语序是一种"语用语序",其论旨关系因不受语序的句法限制而由SVO常式句中的确定性变为不确定性,"题元互换"的歧价效应因此而生。但歧义产生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NP_1和NP_2都须具有[+有生性]的语义属性;动词V必须是二价动词; NP_1不能由周遍性成分担任。

    2020年01期 No.201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多项疑问句中“都”的关联制约

    牛长伟;程邦雄;

    汉语疑问词在总括副词"都"前时,往往会表全称解(任指),但也存在例外。如在句式A "WH_1+都+谓词+WH_2"中,WH_1往往不表全称解读。再者,句式B "WH_1+WH_2+都+谓词"中,"都"前出现了多个疑问词,此时距"都"最近的疑问词才会表全称解读。牛长伟、程邦雄(2015)在优选论的框架下曾分析了"都"在左向关联NP和WH时的关联倾向,但还不能解释句式B中"都"的关联现象。本文对这两类句式中"都"的关联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制约"都"关联的因素,认为句式A中的"都"会优先关联"都"后的WH_2,句式B中的"都"在无其他算子、语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受制于距离、移位和阻隔制约条件,仅能关联距"都"最近的WH_2。

    2020年01期 No.201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语言教学与研究》稿约

    <正>一、刊稿范围本刊竭诚欢迎观点新颖、方法科学、材料翔实的学术论文。本刊主要发表三个方面的成果:1.汉语本体研究;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3.语言应用研究。二、投稿方式本刊采用网上投稿系统投稿(官方投稿地址:http://yyjx.cbpt.cnki.cn或http://yyjx.chinajournal.net.cn),不接受纸本投稿,也不接受电子邮件投稿。首次投稿用户请先注册,注册时务必使用真实姓名,并完整填写相关信息。

    2020年01期 No.20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