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思考

    陆俭明;

    本文有六方面内容:(一)对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理念;(二)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汉语言文字教学;(三)境外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应该主要由本土中文教师来承担;(四)进一步切实抓好海外汉语教材建设;(五)需要调整、压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六)进一步做好孔子学院的定位和建设工作。

    2022年04期 No.21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2 ]
  • 经贸类本科专业学术汉语词表研究

    王笑然;王佶旻;

    学术汉语词汇的缺乏是来华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产生困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经贸专业为例,自建经贸类学术汉语语料库提取经贸类学术词汇;通过考察跨文本分布、专用性、词频、离散度等指标,研制了一份服务于经贸专业本科学习的学术汉语词表。该词表共收词1336个,对经贸类学术语料库的覆盖率为19%,补充基础汉语常用词表后的覆盖率为91%。与其他预科阶段词表和通用汉语词表相比,该词表包含了更多的书面表达词汇和学术词汇,能够为经贸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提供适用于专业学习的语言支撑,并为课程设计以及教材、试题的编写提供依据。

    2022年04期 No.216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拼音对汉语二语初学者汉语阅读作用的眼动追踪研究

    于秒;孙会;逄小婷;

    初级汉语教学中常使用汉语拼音作为注音工具帮助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阅读。但关于拼音在初学者汉语二语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且无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据支持。本研究以来华学习汉语的初级水平苏格兰留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技术对其进行了为期1年4个阶段的追踪研究,以探究拼音对汉语二语阅读的作用时程。研究发现: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被试对有拼音汉字文本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短于和少于无拼音汉字文本,这表明拼音能显著提高被试所有阶段的汉语阅读效率;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被试对拼音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汉字的注意力分配却逐渐增多;第四学习阶段可以成为逐步减少拼音依赖的参照点。

    2022年04期 No.216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构式语法与语法化理论的交汇

    胡亚;

    构式语法兴起之初主要集中于共时研究,近年来逐渐走向历时领域,与语法化理论不期而遇,逐渐交汇产生历时构式语法和构式化理论。但纵观国内外研究,很少对构式语法与语法化这两种理论进行系统的关系分析。本文试图对构式语法与语法化理论发生交汇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梳理,提出二者交汇新动向下值得思考的一些理论问题,主要涉及构式语法与语法化理论、历时构式语法与语法化理论、构式化与语法化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结合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开辟构式在历时领域研究的新前景。

    2022年04期 No.216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基于隐喻的“把”字句家族构式网络研究

    宋欢婕;杨玉玲;

    本研究通过考察“把”字句家族构式成员之间和成员内部用例的隐喻性扩展联接,更多维地探索“把”字句构式家族内部的延展性亲缘关系和延展的制约条件,进而更精细地建构构式家族网络系统。延展性决定了构式网络具有连绵性和离散性共存的特点,构式成员在横向上递次拓展、成员内部用例在纵向上渐次引申,越是后出现的成员和用例越是在形义上表现出更显著的离散性。同时,通过在方法论层面探索隐喻的涉身性、渐进性如何用以更精细地建构处于原型义制约之下的构式家族网络,从而更深入地解释构式成员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原型性和多样性,并探索现代汉语构式家族研究的新视角。

    2022年04期 No.216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构式视域下的连词“何况”及“何况”句

    陈满华;

    连词“何况_1”与“何况_2”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有一系列区别,“何况_1”构式和“何况_2”构式有不同的构式义,前者的反问语气已弱化,后者的反问语气则已消失。“何况”经历了构式化和构式变化,“何况_2”在当代汉语中已比“何况_1”更常用。“何况_1”是句内连词,“何况_2”是句内连词+超句连词;“何况_1”构式是句子构式,“何况_2”构式的A式是句子构式,B式是超句构式。超句构式中的“何况_2”未来或有可能经历新一轮构式化,成为话语标记。

    2022年04期 No.216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反正”:汉语自然会话中的多能“瞬时困境调节装置”

    陶红印;高华;

    “反正”一般被看作是一个强调肯定的情态副词。Gao&Tao(2021)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指出,这种研究思路难以解释“反正”在自然谈话中的很多实际用法,尤其是其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相关的多种音律模式以及整体上高度语法化的趋势。该文把“反正”的核心功能总结为一种瞬时交际困境中的调节装置(或调节装置的一部分),但未能对此功能展开深入调查。本文弥补了这个缺失,具体指明“反正”作为“瞬时调节装置”的多种表现:1)缓解相关信息或知识的缺乏或不确定状态;2)消弭可能存在的相异立场或行为欠缺;3)处理话语进展或会话组织进程中出现的困难等。“反正”的各种调节作用也为会话分析中的谈话进展偏爱规律提供了间接证据。另一方面而言,谈话进展的偏爱规律亦是催生“反正”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2年04期 No.216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应答语境中“不怎么A”的主观限量及应答模式

    岳辉;郭若祺;

    “不怎么A”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构式,多出现在会话序列的应答话轮。构式义为言者评述的有限程度量,呈现出程度游移性、评价已然性、预期偏离性,其中准入形容词的特征凸显限量的类型。并且在应答语境中,准入形容词类别及引发句的形式影响着言者对分别作为答语和应语的“不怎么A”的形式选用。

    2022年04期 No.216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量化对象为何物——量化语义学里本体论的丰富和发展

    黄瓒辉;

    本文介绍不同量化对象在以往文献中的引入。对事件类相关的名称,包括事件、时间、场景、情境等,进行了比较,对可能世界、程度等对象的本体地位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对个体和事件在自然语言中与量化手段的对应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指出个体和事件的对立虽然在量化手段上有反映,但其区别不是绝对的。

    2022年04期 No.216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焦点敏感算子“就”和“才”互换性的多重对应分析

    张进凯;金铉哲;

    本文通过基于用法的多重对应分析法探讨汉语焦点敏感算子“就”和“才”的变异性和互换性。“就”的核心变量特征为“语义功能排斥小于焦点的选项”“激发量序列”“实际语义值大于预期”,“才”的核心变量特征为“语义功能排斥大于焦点的选项”“激发时间序列”“实际语义值小于预期”。两者在编码“实际语义值小于预期值”“语义功能排斥大于焦点的成分”“焦点位于算子右侧”“语义指向后数量成分”等变量特征的具体样例中有很高的概念重合概率,互换的可能性最大,且互换后语义不变。同时,“就”和“才”的概念重合主要由“才”承担,因此“才”换为“就”的可能性要大于“就”换为“才”的可能性。

    2022年04期 No.216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