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6月14日至15日,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四川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五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数智时代的语言教学与语言研究”,会议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等议题展开探讨。来自海内外80多所高校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含旁听)与会。

  开幕式上,《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施春宏教授回顾了《语言教学与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历史,介绍了期刊在践行“推进学术,建设学科,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办刊宗旨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活动。近些年来,《语言教学与研究》一直在努力探索办刊思路,创新学术交流模式。特别关注语言学研究以及相关应用研究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领域、新学科的生长过程和实践过程。

 

  七位不同领域专家应邀做了大会学术报告,依次是北京语言大学熊仲儒教授的《从汉语语法特点看短语的作用》、北京大学周韧教授的《“连”字句允准条件详议》、复旦大学陈振宇教授的《基于LLM自动推理的语料分析:如何建模?——以汉语“约定”类句子为例》、北京大学张文贤长聘副教授的《汉语二语学习者互动行为表达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上海大学裴雨来教授的《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生成国际中文语言点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修改和使用研究》、四川大学李宇凤教授的《限制肯定与排他否定的互动:同语式的对话回应解释》、美国圣母大学朱永平教授的《理论与教学:构式语法与网式教学》。学者们围绕语言研究与教学的诸多前沿论题,分享了各自独到的学术思考,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大会同时邀请四位青年英才奖获得者做大会报告,依次是北京语言大学马瑞祾的《大语言模型赋能中文二语作文智能评改的应用与评价》、暨南大学袁梦溪的《虚词语义辨析的精细化路径初探——基于概率与情态理论的副词“当然”与“自然”对比研究》、天津师范大学陈钊的《心理距离视角下的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区分》、北京大学孙傲的《离合词在二语习得中表现出的构式特征——同动宾短语的比较》。

  分组报告中,来自海内外70多所高校的近120位学者,就汉语教学研究、汉语习得研究、汉语研究等领域热点议题,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会场交流充分、讨论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会议现场)

 

  研讨会上公布了“第五届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英才奖”的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北京语言大学马瑞祾、暨南大学袁梦溪、天津师范大学陈钊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宋欢婕、北京大学孙傲等13位青年学者的10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施春宏教授、美国圣母大学朱永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四川大学李宇凤教授等知名学者应邀担任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青年英才奖合影)

  6月15日下午,研讨会圆满闭幕,施春宏主编总结了本届研讨会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研究视野开阔,聚焦前沿领域;重视理论建构,拓展应用空间;学风民主活泼,会风踏实严谨。施春宏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还提到,《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办刊宗旨是:推进学术,建设学科,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学术研究要融入社会发展、人文关怀之中,办学术期刊跟做学术研究一样,既要有事业,也要有情怀。他对与会专家学者为促进语言教学与研究所贡献的探索与智慧表示感谢。

  “第五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的举办,是“期刊-高校-学者”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为世界各地语言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讨论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汉语语言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在国际层面的学术联结,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27年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

 

(会议合影)

上一篇:第五届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英才奖评选结果揭晓